首页 > 句子 > 好词好句

中华传统文化孝道的格言

中华传统文化孝道的格言



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一句名言警句

孝子之养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 孝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长幼有序。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 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守,孰为大

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

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

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

——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

——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

——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

——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

——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

——(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

——(古罗马)维吉尔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法)雨果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意大利)亚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

——(法)拉法格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

——(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英)培根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前苏联)高尔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

——高尔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法)司汤达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

——(德)康德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

——(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英)萨克雷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

——(美)马克·吐温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

——(英国)莎士比亚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

——鲍蒙特和弗莱彻 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

——富勒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美国)罗素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

——罗素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

——罗素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

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

——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

——所罗门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

——詹姆斯·多伯森 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

——莎士比亚 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边。

——萨福 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

我看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

我痛恨战争。

——罗斯福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法)罗曼·罗兰 亲人不睦家必败。

——(美)林肯 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爱默生 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

——狄更斯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

——狄更斯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狄更斯 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

——狄更斯 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

——狄更斯 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

——苏格拉底 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欢笑,就是使父母认识统一能得到巩固的伟大精神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 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诚的、纯真的爱情。

——苏霍姆林斯基 父母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它能激发起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对人所创造的一切关心,激发起他为人民服务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 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

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 成为母亲之后,女性美像一朵盛开的鲜花焕发出全部的力量和美。

——苏霍姆林斯基 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蒙田 真不公平,原谅青年人寻欢作乐,却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

——蒙田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

——维斯冠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

——纪伯伦 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

——惠特曼 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

——居里夫人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

——德莱塞 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

——池田大作 互相赠送礼物的家庭习惯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诚挚的友谊。

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礼物的本身,而在于对亲人的关心,在于希望感谢亲人的关心。

——伊林娜 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热爱和尊敬的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幸福的。

——伊林娜 良好的家庭传统有助于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助于家庭建成一个友爱的、生气勃勃的集体。

——伊林娜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

——大仲马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冈察尔 只有健康的、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机。

——罗斯·坎贝尔 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

——色诺芬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

——小路实笃 母亲在家事事顺。

——阿尔科特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

她们的心始终一样。

——瓦普察洛夫 一个高尚的人,如果有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儿子,其乐一定不亚于他自己生命的延续。

——斯梯尔 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贺拉斯 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

——阿瑟·米 母亲,我祝福您,因为您知道怎样把您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

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

——阿斯杜里亚斯 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

——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就是“孝道”,“不孝”有多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

”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

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

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后来做了丞相。

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

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

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

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

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

”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

有诗颂曰: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

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

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

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

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

愿意替父受刑。

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

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

故人们叫他杨乞。

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

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

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

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

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

”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

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

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

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

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

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

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

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

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

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

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

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

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

”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

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

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

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

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

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

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

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

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

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二十四孝_弃官奉亲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

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

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

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

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

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

上官再三挽留。

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

”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

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

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

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

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二十四孝_单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

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

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

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

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

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

”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

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二十四孝_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

他家里非常贫困。

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

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

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

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

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

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

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

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

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

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二十四孝_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

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

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

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二十四孝_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

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

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

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

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

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

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

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

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

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

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

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

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二十四孝_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

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

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

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

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

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

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二十四孝_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

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

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

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

”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

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

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

”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

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

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

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

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

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

父女相逢,悲喜交加。

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

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

三日后父女回到家。

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

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

继母没有生子。

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二十四孝_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

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

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

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

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

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

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

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

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二十四孝_劝姑孝祖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

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

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

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

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

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

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

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

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

从小就很孝顺父母。

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

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故去了,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据说很有音乐天才。

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

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

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

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

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

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

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

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

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

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二十四孝_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

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

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

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

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

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

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

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

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

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如何看待儒家文化中的传统孝道观念

1.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历史悠久,也是中引以为自文化瑰宝之一。

书法大体可分为篆书、隶书书、行书、草书等五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 西湖龙井,铁观音,中国的茶香就是清;女儿红、老白干,中国的酒就是醇。

中国文化五千年,传统美德万里传。

3. 太极清影武当山,少林神功少室练,峨眉刚劲柔中显,南来圣地佛山,功夫盛名远传。

留恋霍家佛家拳,慕名方家掌中仙。

功夫中华象征,回想百味丹田。

4. 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宋扬名,一朵青花绽放,元瓷从此名久远。

斗彩五彩明渐起,惹一方妖艳。

清法郎色彩鲜,名扬中外瓷中冠。

无色传奇弥漫,中华瓷器名远。

5.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三分魏蜀吴,一统秦两汉。

华夏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都是奇迹的历史印记。

6. 国粹京剧美名扬,生旦净末各方长,抑扬顿挫声貌聚,小小舞台现沧桑。

中华戏曲一绝创,各地曲目更多样,人生犹如戏中人,你方唱罢我登场。

7. 中国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成为这世界上的一朵奇葩。

儒家思想遍天下,中国瓷器人人夸。

8. 中医在我国古代起源,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记载着国人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承载着人类医学发展的优良关念,愿中医发扬光大,渊源流长。

9. 古往今来我不怕,孔子文化传天下,全球掀起国学热,孔子学院中外建,国学精髓世界扬。

10.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

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

11. 要说民族文化,必说琴棋书画;妙在收心养性,培养独特文明;塑造人格保证,追求脱俗意境;民族传统之镜,折射博大精深。

12. 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3. 漠北荒凉战场,英雄儿女久传扬,江南小河流水巷,才子佳人妙文章。

马蹄行舟万里游,一方嘶鸣一方舟,江河湖海大中华,渊源流长几多秋。

14. 干劲强劲劲非劲,到处共处处非处。

强壮强迫非倔强,勿将长大念为长。

逮捕不是逮老鼠,地壳更非鸡蛋壳。

瞠木结舌不念堂,中华文化永无疆。

15.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实,传统文化的气息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得到。

16. 中国传统节目丰富多彩,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永远继承下去,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

17.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

18.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

而中华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我们都是中国人,自然要理所当然地继承我们祖先给予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礼物。

19.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20.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长了知识,又让我们和祖国的缘分更近一点

21. 汉文化反而在日本有较多保留,如和服是根据汉服仿制;日本刀是由唐刀演化而来,日本的音乐、建筑保留了大量汉族的古曲和建筑样式(特别是唐代)。

22. 民族文化源于实践,历史记录延续表现,民间基础特色流源,经济全面社会发展,文化熔铸民族活力,维系国家和平统一,融合文化政治经济,提升强大综合国力。

23. 道家无为清净,墨家非攻兼爱,法家法治天下,儒家礼德操守,韩非兵家论道,战国风云汹涌,百家争鸣,思想勃发,传一代英雄儿女情。

24.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等国。

25. 中华文化五千年,煌煌巨著随处见,春秋战国有孔孟,百花争鸣巨人间,汉赋唐诗广流传,宋词元曲非等闲,明清小说人知晓,现代文艺领风骚

26. 华夏文明何其多,四大发明最伟大,辨别方向指南针,人工活字印刷术,不忘造纸与火药,造福人类促发展

2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她兼收并蓄,发展至今,可见其魅力所在。

28.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达成的共识。

29.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摆几本线装书和假古董,也不是穿套汉服或唐装,更不是风水、堪舆、预测之学。

通过去芜存菁,国学中的精华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30. 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多看点国学,能滋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31. 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时家人团聚,强化了亲缘关系和孝道伦理等因素,每年有这么一个机会一家人欢欢喜喜辞旧迎新,总结过去的一年,为新一年积蓄力量和做精神准备。

32. 中国传统文化中俯拾即是的为人之要、处世之道、治理之策,当是领导干部修齐治平的优秀教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33.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之大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然大美无声,非虚妄浅薄者可闻,国学典籍含英咀华,默而无言,与你遥遥相对,无声的召唤令你心驰神往,当你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践行国学多时,你会蓦然发现,国学大美,其实已在你心里。

34. 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也极为广泛,儒学这一文化符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它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35.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国学源自天地,从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经,到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再到竹林七贤隐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交接。

36.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

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文化经典。

37. 中国传统文化第二个魅力是文学艺术的魅力。

中国人只要读过书的,都多少知道一些古诗古词和一些文学名著。

但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实在是很妙曼优美,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怡悦的感受。

38. 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39. 传统文化中医学、养生、方术的魅力。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40. 历史悠久远闻名,古玩字画至今行,康熙五彩元青花,价值连城代代夸,白石大千唐伯虎,字画远扬皆五湖,身在文化名古国,自豪感动受鼓舞

41. 中华民族历史优,传统文化流传久,炎黄子孙代代传,发扬光大人人承

42.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

43. 茶圣陆羽茶文化,一本《茶经》传天下,一杯清茶意悠悠,举手投足显风流,饮茶静心能生津,静坐品味悟茶道,参悟人生苦与乐

44. 陶瓷故乡在中国,瓷都当推景德镇;陶器出现在史前,瓷器始于东汉间;洁白如玉薄若纸,透明如镜能照面;生活起居离不开,陶瓷文明震世界。

45. 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正式成为中国的国家称谓。

中国为世界文明古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

46. 注重道德修养也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构成部分。

谈传统文化不能不谈道德修养,学传统文化的人没有不重道德修养的,学传统文化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走向自觉注重道德修养。

47.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经历了五千年,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48. 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哲学的门派,哲学思想散见于佛、道、儒各家著作中。

易经描述宇宙产生,大致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49. 几天的学习,我感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巨大的魅力和无尽的感召力,感染到我,荡漾着我的灵魂,我在不断地拷问着自己:对年迈的、日渐衰老的父母,我做到了么

50.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

二十四孝图中的格言警句

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

”(《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言毕凌空而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

”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

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

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

”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

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

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

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

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

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

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中华二十四孝“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斯《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

中国传统孝文化有什么

中国传统孝文化 我国孝文化历史悠久,形成发展过程复杂,内容不断变化。

据记载,孝字最早出现于《尚书·尧点》,“克谐以孝。

”《尚书》以后的文献中对孝的记载很多,最早对孝作出解释的是汉代的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提到:“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善事父母可解释为奉养和服从父母。

孝在西周至春秋之前,其初始是尊祖敬宗,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善事父母一经产生便成为了孝的基本涵义。

狭义的孝,是指子代对父代和祖先的情感和相应的行为表现。

这里的情感和行为是自发的、朴素的,也是最真实的。

广义的孝既是指作为家庭伦理的孝,也指被泛化到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孝。

孝的基本含义是对父母的赡养和顺从,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父母子女之间的伦理规范。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含义却远远超出家庭伦理的范围,它有一个由家庭逐步扩展到国家和社会的过程。

孝文化是指一切有关“孝”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的总和。

“中国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衍伸的总和。

当代孝文化是对传统孝文化批判性的继承。

“孝”应是由周人先提出,在周代发展。

西周时期,“孝”扩张为伦理政治范畴,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

周代的“孝”,字从“考”、从“子”,强调父子相承,表现了男子在生育中的独尊地位。

在周代孝的发展步入了成熟期,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观念。

春秋战国之际,“孝”的含义有一个重大转变,这就是由西周春秋之尊祖敬宗,向善事父母的转变。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接过了“孝’,把它作为自己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孝”之所以能得到儒家的看重,是因为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就是原始的男性生殖崇拜文化。

儒家经典论及“孝”时,几乎都以“善事父母”为核心。

汉代在中国历史上以“孝治天下”而著名,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并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

孝观念渗透到汉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此,孝道发挥着对家庭和对社会的双重功能,以及协调两方面关系的功能。

可以说,汉代的孝道思想,通过对前代孝道思想的继承和改造,完成了由奴隶制型向封建制型伦理观念的转变。

如果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看作是由传统家庭人伦思想向社会政治思想在理论上的完成的话,那么以“孝治天下”成为汉朝统治者实现这种转变在实践上的完成。

《孝经》的推广、传播,成为实现这种转变在教育上的完成。

“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的,而在当代孝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系关系,应该也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黑格尔曾说过“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孝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几个历史变迁,先秦时期孝道的形成与确立、汉魏隋唐时期“以孝治天下”、宋元明清时期孝道走向极端化、愚昧化、近代孝道的变革与社会相适应。

不论时代如何进步和改变,作为根源于人类血缘关系的孝,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中国历代人们的思想,也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评判人的德行的标准,虽然它的内容、实现形式及作用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但作为道德准则却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在我看来,对于作为社会伦理的孝道,应加以扬弃,而不是简单的否定,“想 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与封建性糟粕的界限”必须做到这一点。

如果我们把孝道和封建主义的扭曲影响加以区分和剥离,作为社会伦理观的孝道,在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孝”的观念和行为中的合理成分,还需要继承和发扬。

首先,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公共福利事业还不够完善。

这一切就决定了我国社会还需要家庭养老的传统,做为子女必然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

同时,在物质生活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境况下老人也需要儿女对他们的精神的赡养。

满足老人的物质需要、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基本的道德义务与社会责任。

明确的提出弘扬“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解决当前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睦、推动社会文明、实现社会的安定祥和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传统孝道是一种扩展性和开放性的伦理规范,它体现出中国传统伦理始于家庭而伸展向社会、始于私德而扩展为公德的特点。

孝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是人自幼就有的一种朴素感情。

作为人们调整家庭关系的重要规范,有利于建立民主和睦家庭生活,如果孝由小到大,由爱家推而广之去爱社会,爱天下,爱世界万物,则孝文化有力的培养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整个世界就少了许多战乱、冲突和纷争,而多了团结、和谐与温情。

社会在进步,人的意识也在进步,要发挥传统孝文化的积极作用,就应使传统的东西与时俱进,做到传统文化的时代化、社会化,使孝文化永远散发灿烂的光辉,并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代社会,尤其到了晚清民初,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渐渐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文化先驱站在时代的高度,从自然人性的角度来揭露封建孝文化的专制性、绝对性,并且使孝文化融入了时代。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严厉批判的传统孝文化开始洗去尘封多年的封建专制性,转而向新型孝文化发展。

在此引导下人们的时代意识、社会意识逐渐增强,许多人冲破家庭的牢笼和羁绊,站在时代前列,以天下和社会为己任,为民族尽其大孝。

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为动员、团结民众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

1939年3月12日,国防最高委员会颁布的《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中指出“唯忠与孝,是中华民族立国之本,五千年来先民所遗留于后代子孙之宝,当今国家危机之时,全国同胞务必竭忠尽孝,对国家尽其至忠,对民族行其大孝。

” 1939年4月26日,中国共产党的《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告全党同志书》指出“一个真正的孝子贤孙,必然是对国家民族尽忠尽责的人,这里唯一的标准,是忠于大多数与孝于大多数,而不是反忠于少数和孝于少数。

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在这里,孝成为民族团结、兴旺的精神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这么完全。

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

” 从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孝文化在促进国家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尊君爱国的动人事迹,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传颂不休,成为培育中华传统美德的母本。

但是,从封建社会一路走来的孝文化,毫无疑问带着封建的糟粕性,所以,和对待所有传统文化一样,对传统的孝文化,我们应该辨其真伪,学会扬弃。

在上大学期间,我们要逐渐学会各种社会生存的技能,毕竟以后是我们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独自谋生,没有别的人再可依靠,所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已经很好了,至于在物质上给与父母,我们暂时还是消费者,还不能为父母提供丰裕的物质享受,但是偶尔买件衣服,补品,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尽孝。

在时间上,要充分的给足时间,让他们做好自己的工作,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社会价值,要时刻记住,父母的社会价值绝对不是只来自与子女,要鼓励和支持父母的工作,也许这更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

当父母年迈时,我们要更加多的给父母提供精神上的关心,要更加精心的照顾,耐心的安慰。

父母养育了我们,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是他们让我们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并给与我们极大的支持。

所以以后不管我们身的哪里,心一定要记得父母,而且更要趁现在还在他们身边,多孝敬他们,还是那句老话,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

怎样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juzi/haoju/25193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