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工作总结 > 乡镇工作总结

乡镇202_年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工作总结[合集]

乡镇202_年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工作总结[合集]



第一篇:乡镇202_年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工作总结

乡镇202_年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工作总结

在x市农林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上级领导部门的工作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镇的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工作有序推进,现将xxxx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推进我镇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工作开展,提高我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x镇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村成立相应领导小组,确保各项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工作任务层层落实、取得实效。

二、推进工作开展?

(一)产业园区建设。x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覆盖共和、双桂、井田、民桥、游林等xx个村,面积xxxxx亩,外引内培新型经营主体,主要发展水果、稻虾养殖、苗木培育等产业。通过积极争取项目整合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内完成建设蓄水池xx口、提灌站x座,排灌渠x条,灌溉渠x条,园区作业道xxKM,管网xKM,整治囤水田埂xx条,整治山坪塘x口。?

(二)龙头企业及大户培养。坚持以龙头企业和培养大户带动产业发展理念,起到了良好效果。目前我镇引进x市远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x市富村养殖专业合作社、x市铎煊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金沙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冬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吉鑫养殖专业合作社、x市欢乐家庭农场、x市x镇韭菜家庭农场、x市鑫野绿洲家庭农场,及种养殖大户若干。其中,x市远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x镇共和村x-xx社土地xxxx亩,用于苗木、农产品和水果的种植,现已种植水蜜桃xxxx亩、柑橘xxx亩,同时大力发展林下蔬菜种植、林下养殖和水产养殖业,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并提供就业岗位。

(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电子商务示范镇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动特色农产品销售与物联网的有机融合,推进农业产业园区更好、更快发展。

三、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

xxxx年,我镇的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对我镇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存在的困难一方面是资金紧缺问题,另一方面受降水量持续减少、气温偏高和地力环境影响,水利工程蓄水量明显减少,产业发展受损严重,还存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难以实现产业现代化、科学化发展的问题。

下一步,我镇将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体,以共和村桃类种植、宝莲村水果产业、游林村稻虾养殖等特色产业为抓手,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发展,同时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个体化发展向规模化发展的转变。

大力扶持x市远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产业建设,发展农旅相结合产业的生态种植观光园(果蔬种植采摘、垂钓、休闲等),带动产业园区及周边旅游业发展,借助金简黄及x市东环线带来的交通便利性,打造观光园,建设现代都市农业。

第二篇:长春:现代都市农业情况

长春:现代都市农业情况

长春是吉林省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幅员面积2万平方公里,辖6城区、4(县)市和3个国家级开发区,总人口753万,其中农业人口423万。长春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处东北平原腹地,农业在全市经济中举足轻重。从202_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明确了“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围绕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调整优化城区农业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依托城市的资金、科技、人才、信息和市场优势,通过城乡互动、优势互补、产业互融,构建功能多样、业态丰富的现代都市农业综合体系,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举措,有力地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

一、主要做法

1、科学制定规划,合理确定区域布局。抓住“长吉一体化”发展机遇,从全局统筹城乡发展,研究制定了全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致力于打造具有东北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各城区、开发区都结合各自

1区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编制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计划,建设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优势产业带。近年来,重点建设了长吉南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长吉中线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产业带、长吉北线农产品加工及现代物流产业带;围绕主要交通干线,打造了长白西线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带、302线设施农业产业带、长营高速生态农业产业带等各具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促进了都市农业项目集中摆放、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实现现代都市农业在优势区域内率先突破,进而带动全市整体提升。

2、培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城市近郊实施了退出普通粮食生产和传统畜牧业的“双退出”战略,适应当前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重点培育四大新兴主导产业,加快形成精品、特色、集约、高效的种植业新格局。一是做大蔬菜产业。启动实施了“万顷蔬菜基地建设”工程,建有规模以上蔬菜标准园区(50亩以上)511个,500亩以上大型蔬菜标准园区20个,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150万亩,总产量96亿斤,市场供应能力稳步提升,蔬菜生产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实现蔬菜生产产量、生产季节、生产品种、生产质量的多重突破。二是发展君子兰产业。把以市花君子兰为代表的新兴花卉产业作为城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重点建设了城区五个“百公顷君子兰种植园区”,目前,我市君子兰生产基地发展到20个,养兰1.5亿株,建设有3个大中型交易市场,创建了花卉高科技科研区,同时也带动了

2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三是壮大经济作物产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我市重点扶持和打造了20个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优先发展专用玉米、瓜果、烟叶、杂粮、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形成了一批具有北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四是开发食用菌产业。发挥粮食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优势,利用玉米秸标等副产物进行培养基生产加工,实现食用菌规模化、工厂化、专业化生产,打造具有国际标准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实行产业化经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强化科技支撑。依托长春的科研优势,鼓励在长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都市农业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关键领域进行科技攻关,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在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适用技术上寻求突破。二是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在城区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规模化养殖场等设施农业,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在土地使用、金融服务、科技培训、投入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推进农业工厂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三是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重点发展“智能”化大棚设施,研制和引进了多功能园田、棚室管理机械,推广大棚喷、淋、滴、渗灌与温控技术的覆盖范围,提高了设施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

4、抓好示范工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从长春实际出发,提出了打造“生态旅游城”的发展目标,依托长春“森林城”、3“汽车城”、“电影城”、“雕塑城”等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优势,大力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建设了一批休闲观光基地;扶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点,打造完善一批生态餐饮服务点;开发了森林生态旅游、水上旅游、莲花山滑雪旅游景区、吊水壶风景区、龙湾山庄、世界风情园、民俗大观园等生态旅游项目。到去年底,全市有一定规模的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企业已发展到95户(其中国家级示范企业2户),资产总额22亿元,年营业收人7亿元,上缴税金2500万元,从业人员7200人,年接待能力32万人。同时,会展农业也发展较快,多次成功举办了农博会、君子兰节等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展会。

5、强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将其摆上突出位置,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工作举措,实施重点推进。从202_年开始,相继出台了《加快君子兰产业发展的意见》、《扶持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强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去年,我市又下发了《长春市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工作方案》,进一步深入实施“三动战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都市农业合理流动。

二、存在问题

我市现代都市起步较晚,尚处于处级阶段,水平不高,发展不快。一是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没有形成成型的发展模式,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规划和开发比较滞后,层次较低,现代都市农业的生态、社会功能发挥得有限。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设施等生产条件亟待改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水平不高,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组织化程度有待加强。三是在体制机制方面还有一定的制约。土地仍然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土地流转制度不够完善,一些都市农业项目建设中存在用地紧张。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龙头企业较多,但是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连结不够紧密,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四是城乡二元格局没有打破,城乡融合度不高,要素没有得到合理流动配置。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优势没有对周边农村发挥出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近郊农村仍然没有完全从传统农业中摆脱出来,干部群众的市场意识、全局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强,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解放。

三、今后打算

按照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设想,今后我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将围绕建设生态、和谐、绿色、宜居城市,打造绿色食品名城。依托中心城市的资金、科技、信息和市场优势,积极探索以城市生态保护、市民观光休闲为特色,以农业高科技武装

5的园艺化、设施化、标准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集生产、服务、观赏、消费为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功能并存,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坚持规划引领,做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与城市规划的衔接,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相匹配;坚持质量效益并重,注重发挥都市农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增添城市景观、促进劳动就业、传承农业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坚持政策引导,运用更加灵活的支持政策,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活力;坚持创新发展,根据地域特点,规划发展具有北方特色的特别是适合我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坚持市场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发展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向现代都市农业聚集。

到202_年,城区全部退出粮食种植和传统畜牧生产,特色、精品、高效农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城区农业实现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和生态多维功能转变,初步形成以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会展农业为主体,集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科技示范、休闲观光、生态保育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北方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城区农业增加值大幅增长,力争达到2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万元以上。

第三篇:武汉:发挥区域优势 建设现代都市农业

武汉:发挥区域优势 建设现代都市农业

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面积8494平方公里,人口910万。去年,实现生产总值65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796亿元,农业总产值329亿元,农业增加值198亿元。

一、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做法

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十余年来,我市依托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初步实现了由单纯的种养殖业向产、加、销跨越,由农业的经济功能向农业多功能跨越,由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跨越。

202_年,全市主要菜篮子产品自给率达到68%,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1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4:1。主要做法是:

1、坚持服务城市,努力保障菜篮子安全有效供给。始终把菜篮子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认真落实市长负责制。一是大力发展菜园子。采取多种措施加快菜篮子基地建设,全市建成蔬菜常年园65万亩,精养鱼池46万亩、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254个。二是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全市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75个,年交易额突破500亿元,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四季美农贸城成为农业部和商务部重点支持的农产品批发大市场。三是加强产销衔接。积极开展产销对接,大力发展流通新业态,开通蔬菜直通车100台、社区蔬菜直销便民店30家、电子直投菜箱1000组,覆盖700个社区。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了750个农产品质量检测室(点),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五是加强菜价应急调控。从202_年起每年安排蔬菜风险基金202_万元,用于灾害性气候时,市郊快生菜抢播和鱼苗投放。

2、坚持三产融合,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综合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一是做优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特色的种植业、先进的园艺业、高效的水产业、集约的畜牧业和优势的种子种苗业。二是做强农产品加工业。采取多种措施扶持企业做大做强。202_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20家,加工产值突破1500亿元,东西湖食品加工区实现产值238亿元。三是做活乡村休闲旅游业。建设了武汉生态农业园、柏泉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休闲农业旅游点,举办了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武汉种子交易会和莲藕节、玉米节、螃蟹节等“一区一节”,202_年全市乡村休闲游实现收入22.6亿元。四是做实两型农业。按照“水乡林城、生态武汉”的理念,制定了《武汉市两型农业发展规划》,实施了两型农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3、坚持要素集聚,加快推进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积极引导和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双低油菜、转基因水稻、水生蔬菜等的研发和推广,大力推进院士与企业联手和农业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二是大力推进农业资源资本化。积极开展农村产权融资,大力推进农业企业上市,设立了华中地区第一支都市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武汉中科农发创业投资基金。三是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开展流转土地,促进土地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集中,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8万亩。四是大力加强农业投资和招商引资。雨润集团肉制品加工、中粮200万头生猪屠宰和深加工等一批大项目落户我市,武钢、联想等企业进军武汉农业。

4、坚持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力度。一是加快推进新城区新型工业化。制定实施新城区工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每个新城区建设了一个不少于2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202_年,6个新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65亿元。二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农村无力自建房户危房改造和178座骨干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农家书屋”全面建成,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文化、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三是构建常态化帮扶机制。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新农村实现全纳入、全覆盖,中心城区对口帮扶远城区、“百企联百村”、农村小康建设帮扶、党员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农村贫困户等帮扶活动形成常态化。四是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国家惠农政策全面落实,蔬菜、水产、畜禽、林果茶产业、土地流转等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对农业累计投入103.22亿元。

5、坚持深化改革,加快构建促进农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资源配置等改革。一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10类产权交易,交易金额达63.7亿元。二是推进农村基层公益性服务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了农村“以钱养事”公益性服务新机制,推广了“管理在区,服务在基层”的农业基层服务机构管理模式。三是推进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了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担保公司。四是推进农业投入改革。将农业扶持资金从充分竞争行业中退出,重点投向普惠的、公益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领域。

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境资源约束加剧,农业市场主体不多不强,农业产业人口空心化严重等问题,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农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

二、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打算

未来五年,是武汉实现跨越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按照“三生”同步、“三产”融合、“三效”并举的思路,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走出内生型、差异化、有武汉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之路。

1、突出改革创新,打造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高地。以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为依托,全面启动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做好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稳妥开展农村产权融资、创新农村资产资源资本化实现形式、建立以土地股份合作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运营模式、健全农业生产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6个方面的工作,努力使我市改革试验走在全国前列。

2、突出要素聚集,打造农业资源资本化先行市。一是创新农业融资方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基金,加快发行农业企业集合债券。二是加快产权资本经营,扩大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规模。三是大力发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富民股份合作社。四是发展农民合作金融,开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五是加快要素市场建设,做大做强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和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六是加快推进农业无形资产经营。

3、突出集群发展,打造农产品加工业航母编队。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倍增计划,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建设千亿产业百亿园区十亿企业。加快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资产重组,建设“航母式”、“领袖式”、“联盟式”和“协会式”企业。拉长增粗产业链,打造猪肉制品等8大产值过100亿元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大力引导龙头企业向农产品加工园区集中,使农产品加工园区成为龙头企业发展的新平台、农业招商引资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孵化器。

4、突出货丰价稳,打造全国菜篮子工程建设示范市。进一步扩大“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规模,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到202_年,全市蔬菜常年园达到100万亩,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控制在300个左右,高标准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到50万亩以上。加强菜价调控,健全菜篮子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完善菜篮子产品储备体系,加强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调控,确保价格基本稳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等四项制度。

5、突出自主创新,打造中国种都。充分发挥南湖农业园和武汉高农生物园等企业的聚集作用,广泛应用生物育种等先进技术,打造高端种业孵化区、良种繁育示范区、商品种苗设施区、种子质量监管共建区、种子交易聚集区、特色种子观光旅游区、农业生物资源圃等“六区一圃”,把武汉建成具有地方特色、服务全国的中国种都,到202_年种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6、突出低碳发展,打造生态示范市。以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农业资源的循环集约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快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农业资源节约体系、农业生态保护体系和农村新型能源体系等“四大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

7、突出功能拓展,打造全国乡村休闲游目的地。抢抓高铁机遇,重点建设森林生态旅游、城郊休闲、休闲农业三大乡村休闲游板块,加快推进乡村休闲游产业提档升级。到202_年,年接待游客202_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亿元。

第四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汇报材料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汇报材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汇报材料

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近期专题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在合肥4个城区中,包河区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民,是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融入城市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广大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基础格局。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大圩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省首批农家乐示范点”、“安徽省生态建设示范点”、“安徽省环境优美乡”等称号。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沈福、磨滩、董城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大圩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四

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我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传统农业反差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矛盾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

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一、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适应滨湖大城市建设对环境容量的高标准要求,把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生态板块,加快建设以湖区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服务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湖区。继续深入开展“绿化大会战”,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彰显包河区“滨水生态、绿色氧吧、城市花园”的特色与亮点。加强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巢湖河流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大治污力度,强化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推进十五里河、塘西河、巢湖沿岸的人工湿地和生物净化设施建设,逐步在集中居住点推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品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

展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育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南部农村区域延伸,加快农村电网、供水管网、信息网络、商业网点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道路对接,加快推进村庄内部主次干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形成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以大圩土地整理项目、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大圩防洪达标工程、大小张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涝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加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三、实施村庄整治工程

全面启动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深入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六清理三绿化”活动,切实改变中远郊腹地农村、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脏乱差”面貌,力争通过2年时间的努力,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乡村,实现“沟渠净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的目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村居新面貌。http://

四、实施农业园区工程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推进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在发展方式上,以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发展重点上,重点抓好东大圩、牛角大圩、马圩以及大张圩等4 个圩区功能开发,根据各个圩区的产业特色,东大圩着力打造“滨湖后花园”和“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牛角大圩结合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设施园艺种植业和高端服务业;马圩以绿色港湾公园建设为龙头,建设集人居、度假、游憩于一体的生态水岸公园。义城镇大张圩以万亩速生林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林种林养经济,着力建设市民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

五、实施旅游营销工程

从营销包河的战略高度,深度挖掘区域农业旅游文化资源,打响“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三大节庆旅游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开发农业

休闲娱乐、观光垂钓、采摘体验等旅游产品,延伸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礼品,丰富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品位。突出宣传滨湖、营销包河,通过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游客走进滨湖,感受包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强势崛起的发展潜力。

六、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加快农民素质提升,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建筑业、商贸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让失地农民接受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洗礼,把农民逐步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的联系互动,直接为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技术、营销等服务,提高农业生产和营销水平;通过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和培育典型,切实提升农家乐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旅游接待的层次和水平;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协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务,延长农业产业的

链条,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

第五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近期专题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在XX4个城区中,包XX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民,是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XX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融入城市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广大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基础格局。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XXXX旅游节、XXXX节和XX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大圩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XX省首批农家乐示范点”、“XX省生态建设示范点”、“XX省环境优美乡”等称号。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X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XX、XX、XX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大圩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XX土地整理、XX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现代化XX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我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传统农业反差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矛盾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XX现代化XX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一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适应XX大城市建设对环境容量的高标准要求,把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生态板块,加快建设以湖区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服务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湖区。继续深入开展“绿化大会战”,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彰显包河区“滨水生态、绿色氧吧、城市花园”的特色与亮点。加强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巢湖河流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大治污力度,强化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推进XX河、XX河、XX湖沿岸的人工湿地和生物净化设施建设,逐步在集中居住点推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品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育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南部农村区域延伸,加快农村电网、供水管网、信息网络、商业网点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道路对接,加快推进村庄内部主次干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形成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以XX土地整理项目、XX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大圩防洪达标工程、XX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涝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加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全面启动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深入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六清理三绿化”活动,切实改变中远郊腹地农村、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脏乱差”面貌,力争通过2年时间的努力,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乡村,实现“沟渠净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的目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实施农业园区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推进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在发展方式上,以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发展重点上,重点抓好XX、XX、XX以及XX等4个区功能开发,根据各个区的产业特色,XX着力打造“XX后花园”和“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XX结合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设施园艺种植业和高端服务业;XX以绿色港湾公园建设为龙头,建设集人居、度假、游憩于一体的生态水岸公园。义城镇XX以万亩速生林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林种林养经济,着力建设市民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

五是实施旅游营销工程。从营销包河的战略高度,深度挖掘区域农业旅游文化资源,打响“XXXX旅游节、XXXX和XX美食文化节”三大节庆旅游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开发农业休闲娱乐、观光垂钓、采摘体验等旅游产品,延伸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礼品,丰富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品位。突出宣传滨湖、营销包河,通过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游客走进滨湖,感受包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强势崛起的发展潜力。

六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加快农民素质提升,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建筑业、商贸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让失地农民接受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洗礼,把农民逐步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的联系互动,直接为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技术、营销等服务,提高农业生产和营销水平;通过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和培育典型,切实提升农家乐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旅游接待的层次和水平;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协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务,延长农业产业的链条,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