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知识点多且繁杂,需要考生抓住技巧记忆。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准备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知识点

知识点1: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

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因材施教;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2)连续性和广延性

连续性: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

广延性: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

(3)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间接性: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4)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示范性: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个个教师的个体劳动来完成的,所以从劳动手段角度来看,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所以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融汇于教师的集体劳动之中,教育工作需要教师的群体劳动。

【练习题】

1.优秀运动员的成功,往往要追溯到启蒙教练的培养。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

A. 创造性 B. 长期性 C. 示范性 D. 复杂性

【答 案】B。解析: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的效果。因此优秀运动员成功时往往能追溯到启蒙教练的培养。

知识点2: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

含义: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启示: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

(2)阶段性

含义: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启示: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3)不平衡性

含义: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启示: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往往事倍功半。

(4)互补性

含义: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启示: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别差异性

含义:群体角度上,男女性别存在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启示: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练习题】

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一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 循序渐进 B. 因材施教 C. 教学相长 D. 求同存异

【答 案】B。解析:个别差异性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创新的德国教育家理论集合

1.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

如果在教育学的诸位大师中,挑选四位荣登总统山,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赫然在列,赫尔巴特也定然在其中。赫尔巴特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创新探索,终得一方天地,被后世尊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虽然名号如此,但实际上,赫尔巴特可不止于教育学的成就,在心理学、哲学上也有不小的功绩。在心理学上,基于莱布尼兹提出的统决观念,赫尔巴特进一步更新,他认为观念运动及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统觉过程有自身规律,意识阈、统觉团、注意、兴趣等心理概念可进一步揭示观念作用的规律,并把其作为自己心理学的核心。

我们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中,主要是涉及到他在教育学上的贡献。赫尔巴特穷其所思著出《普通教育学》,这本书被认为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奠基作品,其内容可以简短地概括为“一个原则,二个基础,三个中心、四个阶段。”一个原则是指他倡导教育性教学原则,也是最早明确提出这一教育思想的人,他认为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应当有机结合起来,方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成长。二个基础是指赫尔巴特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要心理学化,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三个中心指赫尔巴特为了更好地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作用,提出应该以老师的教学为中心,课堂的环境为中心,教材的内容为中心。四个阶段是指他认为教学应该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除此之外,赫尔巴特注重教学过程中知识吸收的程度,认为教学过程中应着力于实用知识的传授,而能力的培养可以不用过于重视,系统性的知识培养好了,能力也会水到渠成。

2.奉送真理的好老师-第斯多惠

相对赫尔巴特这样一线大咖,第斯多惠从名气和实力上确实弱了不少,但第斯多惠也曾多次出现在各省教招考试中,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也曾出现他的著名论断“坏老师奉送真理,好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真理。”

第斯多惠提出“全人教育”的理想,认为培养自然本性的人加之真善美课程的引导,方使学生为理想的教育产品-“全人”,基于这种思想,他还提出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和文化适应性原则,认为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文化适应性原则,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不能在真空中进行,教育必须适应社会文化的状况。

第斯多惠论重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轻视知识的获得,属于形式教育派。

第斯多惠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他所提出的教学法原则成为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界研究各科教学法的指导原则。他被认为是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逝世以后西方最伟大的教学论专家。

3.幼儿园之父-福禄贝尔

福禄贝尔在教师系列的考试中,总是在教育目的考点中出现,以致于大家对他的印象就停留在个人目的论的派别中,但究其过往,福禄贝尔的成就和考点实际上能够帮助我们在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能力考试中的分析题着重应用到。

福禄贝尔出生贫农,在自然的乡村环境中,领悟到自然的成长环境有益与学生的总体发展,早年曾从师于裴斯泰洛齐,认为活的教育便是好的教育。由于他童年的贫困经历和早期教育经验的确实,让他更加关于幼儿的培养。福禄贝尔于1837年在德国布兰肯堡创办的一所学前教育机构,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这也世界上第一所正式以幼儿园命名的学前教育机构,因此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或“幼儿教育之父”。从此幼儿园这一名称便被世界各国采用。在这时福禄贝尔创立了一套幼儿园体系,研究了幼儿园的工作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宣传设立幼儿园的必要性,开办讲习班,训练大批教师。主张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由教育,把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基础。激发儿童天生就有的活动、认识、艺术和宗教四种本能。

4.范例教学法之父--瓦根舍因

瓦根舍因和上面几位老大哥相比,算是小年轻一个,但在教育学成就上也算得上一脉人物。瓦根舍因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大学将士,多年教学的经验,促使他提出“范例教学”理论,并率先实践。范例教学实际上是通过教给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或知识结构来发展学生的能力,而这些基本概念、科学规律应选用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有具有科学代表性,故称“范例”,通过这些“范例”来迅速地训练学生相关的能力。他的成就,也帮助他与布鲁纳和赞可夫合称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剑客”。

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要考点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因素的共有特性。

一、 注意的功能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同时注意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和调节监督功能。(1)选择功能:是注意的最基本的功能。通过注意,人们总是选择那些有意义的、有关联的亦即符合自己需要的与当前活动有关的事物和活动,而同时抑制和排除那些无意的、无关联的亦即不符合自己需要的事物或活动。(2)保持功能:这种功能使注意对象的印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一直保持到达到目的为止,一直保持到得到清晰、准确的反应。(3)调节和监督功能:可以调控心理活动向着一定方向或目标进行,使偏离目的的活动得到纠正。

【考题再现】1.“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体现了( )。

A.选择功能 B.保持功能

C.监督功能 D.调节功能

答案A。解析:保持功能能使注意对象的印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一直保持到达到目的为止,一直保持到得到清晰、准确的反应。题干中“一心只读圣贤书”指人的意识一直维持在书上,没有被其他无关刺激吸引,体现了保持功能。

【考题再现】2.学生在复习书上内容时专门看老师让画过的内容,而其他内容不看,体现了( )。

A.选择功能 B.保持功能

C.监督功能 D.调节功能

答案A。解析:注意的选择功能指人们总是选择那些有意义的、有关联的亦即符合自己需要的与当前活动有关的事物和活动,题干中学生只选择老师画过的内容看而不看其他内容,属于选择功能。

二、 注意的种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不仅人类有,动物也有。无意注意虽然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但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第一,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第二,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积极地情感态度,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个人的心境、主观期待。(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有:第一,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第二,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第三,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目的或活动的最后结果的兴趣。(3)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地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并在有意注意之后产生的。它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培养有意后注意的条件:第一,培养有意后注意的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直接兴趣;第二,熟练和系统化。

【考题再现】1.上课时,学生被突然飞进来的小鸟吸引,这种心理现象是( )。

A. 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前注意 D.随意后注意

答案B。解析:不随意注意也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而出现的注意现象。题干中学生被突然飞进来的小鸟吸引,并没有事先预定好,也不没有克服苦难的过程,所以属于无意注意现象。

【考题再现】2.学生对背诵枯燥乏味的英文单词没兴趣,但对学好外语后可以帮助考研或涉猎更多的外文资料感兴趣,这种间接兴趣会引起和维持其学习外语的( )。

A.无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答案C。解析: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而出现的注意现象。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题干中学生虽然不喜欢英文单词,但是对学完单词后的结果感兴趣,也就是对学习单词有间接兴趣,属于有意注意。

三、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此品质主要强调注意对象的数量,不强调时间长短,一般出现“数量词”即是此品质。如:一目十行。

(二)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此品质主要强调注意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强调对象数量,一般出现“时间词”即是此品质。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此品质强调同一时间内注意力在不同的对象身上,即同时注意多件事,一般出现“一边做什么,一边做什么”即是此品质。例如:边听边讲边做笔记,自拉自唱等。

(四)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此品质是强调人运用注意力去先后注意多件事,一般出现“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句式即是此品质。例如:第一节课听语文,第二节课听数学,就需要注意的转移。

【考题再现】1.“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做笔记,一边思考”描述的是(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化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答案D。解析:注意的分配指同一注意同时注意多见事,材料中学生注意力同时放在做笔记和思考上属于注意的分配。

以上内容是关于注意的全部重要考点,各位考生在进行复习时应该以理论点联系实际事例的方法进行备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