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成都市近郊乡村旅游SWOT分析及发展模式探讨[小编推荐]

成都市近郊乡村旅游SWOT分析及发展模式探讨[小编推荐]



第一篇:成都市近郊乡村旅游SWOT分析及发展模式探讨[小编推荐]

…__…_…__…80…40…2…04…10…2_…_…_号…学)线(_…__…_萱……亚…邓…__…_…__…名…姓… …)业封专(…__…__…学…法…_…__…__…_…级…__…__…_)41密__(__…_…院…学…__…_…__…法…__…_…_……

本专科课程考查专用封面

题 目:成都市近郊农家乐SWOT分析及发展模式 所修课程名称:企业战略管理 所修课程时间:2015年 9 月至 2015 年12月 考查方式:学期论文 考查日期: 年 月 考查成绩: 考查意见:

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成都市近郊农家乐SWOT分析及发展模式探讨

作者:邓亚萱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2014级4班,2014020408)

【摘要】:近几年,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新的亮点。本文通过对成都市近郊农家乐的SWOT分析,提出了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以及营销模式。【关键词】:乡村旅游;SWOT;发展模式;营销模式

一、引言

1.SWOT分析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其中S(strengths)是优势、W(weaknesses)是劣势、O(opportunities)是机会、T(threats)是威胁。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2.农家乐的概念及特点

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成本较低,因此消费就不高了。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舒缓现代人的紧崩的思绪,因此受到很多城市年轻人的热烈欢迎。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但由于起步较晚,现处于初期阶段。目前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均向融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加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由此可见,农家乐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我国农家乐最初发源于四川成都,具体位置有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郫县、温江等说。后来发展到整个成都平原,四川盆地,直至全国。真正以“农家乐”命名的乡村旅游始于1987年在休闲之都——成都郊区龙泉驿书房村举办的桃花节。这次桃花节把农事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民居和聚落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

二、成都农家乐的SWOT分析

自古以来四川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加之丰富的人文景观、独特的自然景观、优越的地理位置等,这些为成都周边的农家乐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1. 优势分析

(1)先发优势:成都农家乐发展较早,具有了较好的基础,较强的竞争力和较大的知名度。

(2)区位优势:成都的农家乐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旅游开发潜力大,非常适宜城市居民逃离城市到乡村体闲的需要。同时处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对进一步的发展有基础保障。

(3)资源优势:成都的农家乐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品味较高,且有一定特色。拥有资源优势可以形成垄断,从而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

(4)市场优势:成都市人口众多,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有1千多万人口,人气旺、商气足,是开展农家乐的发源地和巨大的本土市场。成都具有领先的经济实力,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较高,消费欲望较强。

(5)设施条件优势:成都市的经济发展和水平据四川之首,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近些年,在发展旅游支柱产业的指导思想下,进一步加大了旅游设施的投入与建设,改善硬件环境,为农家乐发展提供了了良好的平台。(6)历史文化优势:成都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几乎每一处乡村都可以发现深厚的文化沉淀,开发人文文化资源是成都市农家乐发展的方向和优势,能够成为在中国独具优势的旅游产品—“天府之国农村体验+蜀文化”。2.劣势分析

(1)规划不足:成都市农家乐的发展长期以来主要靠市场需求发展,缺乏科学、专业的规划做指导。

(2)行业管理上力度不够:目前成都市虽出台了《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暂行规定》,但在立法层面上尚不健全,一些违规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如无证经营的现象、不重视卫生和环保的现象还比较为突出。

(3)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成都大多数农家乐都由农户直接经营和管理,业务水平低,专业能力弱,经验管理为主。营销上手段单一,配套策略缺乏。这种问题会随着农家乐的发展壮大而更显突出。

(4)产品单一:其设施一般包括棋牌麻将活动室、卡拉OK室、室外庭院、果园或花卉苗圃等,“农家乐”提供的服务项目以餐饮、麻将棋牌、赏花采果为主。3.机遇

(1)西部大开发,政府支持:西部大开发体现了国家对西部的发展重视,尤其是对西部资源利用的重视。近年来,农家乐因其在农业和旅游业中的特殊作用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四川省政府一直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成都市政府也不断加大旅游建设的投入。

(2)游人青睐,市场潜力大:作为一种新的趋势,农家乐产品越来越受到游人青睐,尤其是黄金周拥挤的风景区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崇尚健康,倡导绿色使更多人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求新的旅游空间。4.挑 战

(1)需求不稳定性:随着旅游者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经历的丰富.其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需求的不稳定性突出。

(2)竞争者日益增多:近几年省内尤其是成都周边市、地的的乡村旅游地不断出现,有的以其资源特色和产品特色吸引众多的游客。竞争者的大量产生给成都农家乐 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

三、成都农家乐发展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成熟和游客消费层次的提高, 游客参与观光旅游的初级阶段已经逐渐被度假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旅游等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取代。因此,对于目前成都市乡村产品结构、服务模式单一,产品雷同,缺乏竞争力,旅游活动项目千篇一律等情况,应该在优化产品结构,将产品的多样性与特色性相结合,从而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加强旅游竞争力。成都市农家乐采用集约化、特色化、精品化、标准化的战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特色古镇、四条旅游精品线路的空间发展格局。一个中心是以成都市市内景点为中心,两个特色旅游古镇分别是黄龙溪古镇和洛带古镇。四条旅游精品线路为市区→锦江区三圣花乡(花乡农居、荷塘月色、东篱菊园、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市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项目:市区→龙泉桃花故里→市区;乡村旅游古镇旅游线路:市区→龙泉洛带古镇→市区;乡村风情旅游线路:市区→温江花博会→春江花韵→市区。根据区位、资源、客源等方面的特点,成都市的乡村旅游可概括为五种模式。1.都市为依托的发展模式

借助于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的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如三圣乡、北湖、金牛区天回银杏园等为代表。它们主要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势,利用区位和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规划,旅游产品兼有观光和休闲功能。由于距离,交通方便,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拥有忠实的客户,重游率高故成为城市居民的“后花园”。2.生态创意及高科技农业园发展模式

该模式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发展势头良好,是成都农家乐发展的重要模式。分布于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成都市红砂村花乡农居、成都龙泉驿区兴龙镇万亩观光果园、双流县农业生态观光走廊,温江花博会等,三圣乡充分利用紧邻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实现与绘画、摄影、雕塑、音乐创作等创意艺术有效结合,推动文化创意与观光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把普通的农家乐打造成“环境、人文、菊韵、花海”交融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今形成的“花乡农居”、“荷塘月色”、“东篱菊园”、“幸福梅林” “江家菜地” 五大景区。这些景区成了成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五朵金花”。另外游客在这也可以了解花土栽培、试管育苗、人工湿地处理污水,领略新型农艺。2009年第23届成都国际桃花节上桃花故里在节庆活动中以“品味国学经典,身着汉服迎客!”的汉唐文化包装桃花诗村,成为桃花节上的一大亮点。3.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注重乡村产品创新,以特色促品牌建设。利用特色产业开发旅游,带动乡镇旅游,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如中国盆景之乡的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形成“一户一品,一品一景”的特色花卉种植专业村,并开展赏花、书画、曲艺、骑马等旅游活动。推出了各具特色乡村酒店:以接待作家艺术家为主“听江蒲”; 着重展示的是川派盆景文化的“中化盆景园”; 展示南方丝绸之路内容的石刻为主题的 “鹿野苑”。4.古镇民俗发展模式

成都市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是成都市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对旅游者,特别是外地游客和外宾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黄龙溪古镇、龙泉洛带古镇,龙泉驿十陵文物群、温江鱼凫遗址;民俗风情资源中的火龙节、放河灯。游客在此可了解成都平原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和丰富的农耕文化以及川西风土民情。黄龙溪古镇有保存完好清代风格的街肆建筑,青石板街面,上古牌坊、古寺庙、古榕树、古崖墓、古渡口,极具川西情调,至今仍保留着耍火龙、彩龙、水龙、打更、腰鼓、号子等的习俗。5.生态保健模式 “生态保健型”农家乐的特点是强调崇尚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风格,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体、绿意盎然的花草、干净卫生的绿色蔬菜等,这些原生态的自然体验同目前的环保相结合,迎来了生态农村的新高潮。随着农家乐的快速发展,旅游者越来越需要多种多样、趣味性高、参与性强、文化内容丰富、有较强差异性的乡村旅游产品。因此参与性强,具有休闲娱乐康体健身功能的乡村旅游产品是开发的重点。成都近郊的青城山、银厂沟等景区一带形成了成都市内老人的“养老部落”。

四、农家乐营销模式

1.以市场为导向,联合开发促销

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受益的原则,集中人、物、财力,以合作营销为突破口,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旅游气氛,树立乡村旅游整体形象。通过宣传促销工作,提高农家乐的知名度。通过政府推动和企业联合,有计划、有重点地在主要客源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加强旅行社的推销外联工作,吸引外地人士前来观光旅游,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2.充分挖掘潜力,大力开发乡村特色产品

由于农家乐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产品开发不足,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应遵循以下的思路和原则:以大城市和著名风景名胜区为依托,以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为主导,以专项旅游产品建设为支撑,形成一批适应乡村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上,要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最大程度地利用当地原材料和人力资源,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当地居民的积极性。这样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与真实展示地方文化景观,同时也使农民成为利益主体、享受发展成果,提升他们对发展当地旅游业的支持度。如龙泉桃花故里在政府的主导,社区参与的情况下,桃花故里应注重美食的设计,包括美食品尝、制作、展览等,可以设计花卉食品、花粉食品、水果食品、土特产以及美容与养生都可以形成本地产业链,从而形成大量(养鸡、种粮、种菜、工艺品制作、歌舞表演等)地方专业户。

3.搞好各具特色的旅游活动,努力做好旅游市场开发服务

服务要始终紧扣“方便、热情、周到”六个字进行,为人们参加农家乐提供方便。如在农家乐园搞更多更好的项目来吸引游客,利用特色农业资源扩大当地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吸引游客,举办各种农产品节庆活动,并使节庆成为自己的旅游品牌。4.联合营销,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所谓区域联合营销,即以建立区域旅游品牌为目标,由政府主导,“农家乐”经营接待户参与,通过媒体宣传,树立统一的区域旅游品牌。一是制定“农家乐”旅游宣传促销总体方案,系统宣传“农家乐”;二是把分散的“农家乐”经营接待户联合成整体,增强宣传促销的资金投入力度,进行统一的宣传促销;三是把“农家乐”旅游和区域内其它的景区、景点进行联合营销,以达到系统利用资源的目的;四是各个地区自身的实际状况,制作统一“农家乐”宣传资料,VCD光盘、画册等。

【参考文献】:

[1] 程道品.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及案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P53).[2] 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3] 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1),90~94.[4] 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5] 余娟.成都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及客源市场分析[J].区域经济, 《当代经济》2008(02)(下),94~96.[6] 李珂.泥土里长出的创意——创意农业让农业增值[J].绿色中国 , 2008,(07),26~27.[7] 董庆佳, 袁力, 刘雪莲.成都特色乡村旅游发展及特色研究——兼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57~61.[8] 雷鸣,潘勇辉.日本乡村旅游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8,(12),99~103.

第二篇:武陵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分析——基于SWOT范式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武陵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分析——基于SWOT范式

作者:唐琳 刘辉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3期

摘要:城乡统筹既是武陵源地区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的机遇,又是武陵源地区改变目前“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局面,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变出矛盾和“三农”问题的重要实现方式。旅游业尤其是村旅游业是一种污染少.效益高,拉动内需明显的朝阳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本文运用SWOT范式对武陵源乡村旅游发展展模式进行了创新分析,以期促进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武陵源乡村旅游规划提供新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乡统筹 武陵源 乡村旅游 SWOT分析

第三篇:旅游发展swot分析‘

一、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trength)

(一)区位优势

交通条件是发展旅游的命脉。帕哈太克里乡居于“一市两县”的中心位置,交通十分便利,南疆铁路、314高速公路及其匝道穿乡而过,315国道以及现在正在村子里兴修的314国道与315国道的连接线构成了景区外部的交通网,使得帕哈太克里乡的可进入性极强;

(二)资源优势

①从空间环境来看,帕哈太克里乡水资源丰富,空气质量、生态植被良好,生态环境保存良好。②从自然资源特色来看,景区内集现代观光农业、果林、鱼塘、河滩、湿地、克孜勒河与台勒维曲克河两河交汇处风光等资源类型丰富、资源组合状况良好。③乡村总体风格保持良好,传统风格的维吾尔民族建筑的民居被较完好的保留下来,特色鲜明。④百年水磨坊等传统的农耕方式被保留下来,农耕文化丰富多彩。⑤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浓厚的教育意义。⑤农副产品十分丰富。⑥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动多姿多彩。⑦传统饮食具有鲜明特色

(三)客源优势

一般来讲,乡村旅游客源的区域限制相对较大,以近、中程游客为主,对周边城市的依赖性较强。帕哈太克里乡距离喀什市仅三公里,喀什市城市居民是其基础客源市场,显著的区位交通优势为乡村旅游的客源组织提供了便利。

(四)宏观优势

以中央设立喀什为经济特区为契机,喀什城市总体规划中以促进“一市两县”经济加速融合的宏观指导,对农村政策的倾斜和“乡村旅游”、“和谐旅游”主题的提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帕哈太克里乡今后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邻近喀什经济特区,许多实力雄厚的私营业主,对投资旅游产业兴趣浓厚,资本基础的雄厚,投资机制灵活便捷,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2、劣势分析(Weakness)

(1)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相脱节。生态环境良好,乡村旅游资源保存完好,但基础条件相对较差,接待能力薄弱,政府的资金扶持有限,不能满足最基本的旅游发展需要。

(2)资源同质化,竞争较大。帕哈太克里乡旅游资源与色满乡的民族风情园资源同质化,竞争较大,为避免同质竞争,景区应另谋出路,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轻观光、重体验”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从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3)停留时间较短,旅游产生的效益不高。帕哈太克里乡的旅游处于起步阶段,住宿、餐饮等基础接待设施环节薄弱,晚间娱乐项目还没有成体系,致使游客消费结构单一,消费链过短,主要以一日游为主,直接影响帕哈太克里乡的旅游经济效益。

(4)受季节影响明显。旅游业是一个脆弱性的产业,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季节的影响,而北方的乡村旅游更是如此,乡村旅游严重依赖于农业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受季节变化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像观光农业、林业、果蔬采摘等旅游项目影响更是严重,淡旺季非常明显。

3、发展机遇(Opportunity)

(一)国内休闲旅游时代的热潮

国内旅游持续升温,境外客源渠道拓宽,旅游客源总量不断放大。为乡村旅游等新兴旅游项目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二)喀什独特的地缘优势

立足喀什、依托南疆、面向西亚、中亚、南亚和欧洲,打造成西部对外开放的窗口,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也为帕哈太克里乡乡村休闲旅游区的发展带来机遇。

(三)国民收入的提高增加了潜在的客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健康和养身,返璞归真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乡村旅游的旅游功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力。(四)地方政策的扶持

喀什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强调加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调整经济结构,高位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将成为喀什地区旅游发展重点。

4、挑战(Threats)

(一)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面临“形象遮蔽”的影响

喀什在大众心目中是一个民族风情地,宣传侧重于少数民族文化、民俗和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等形象,人文形象更为突出,从而对其他旅游资源地产生形象的遮蔽效应。帕哈太克里乡这样的乡村休闲旅游,在对外拓展市场上容易受到“形象遮蔽”的影响。

(二)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差异化。

由于旅游者文化水平层次的不断提高和旅游经历的不断丰富,旅游者的需求也呈现出差异化、复杂化和个性化的特征,这就要求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的旅游项目要多样化,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三)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如何在与周边区域的博奕中壮大。

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注,疏附县、疏勒县等周边地区利用喀什设立经济特区的宏观优势和民族民俗特色,纷纷开展旅游业,周边景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竞争压力大。

5、规划需解决的问题

客观分析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可以看出其旅游发展前景总的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需要及时抓住机遇,善于迎接挑战。因此项目策划上,应扬长避短,整合乡内高品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生态休闲的旅游产品,促进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要想发展首先要从自身找到症结:

(一)完善管理,建立一支专业的、成熟的人才和服务队伍,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

人才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鉴于帕哈太克里乡村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因而在从业人员素质的培训上,应该定期举办乡村旅游和管理的培训班,重点提高基层从业者的相关文化素质。同时还要与喀什市当地的高校合作,吸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活力。

(二)加大政府的引导和资助力度,招商引资,增加资金的积累

帕哈太克里乡的乡村旅游还在起步阶段,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待提高,基础设施的不完备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乡村旅游地功能的发挥,也会影响到旅游地形象和旅游收入。为此因增加资金的积累,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一个拥有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保障的乡村旅游名乡。

(三)加大景区促销力度,拓宽促销渠道

以“最乡村,最自然”为营销推广口号,一方面加大电视媒体、画册的宣传,加强城市居民的印象,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宣传,提高居民的吸引力和关注度。

(四)丰富旅游项目,加强产品促销

帕乡的旅游项目突出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等项目,每一个项目都要有主打品牌、有闪光点,因此应定期推陈出新,定期更换菜品和娱乐项目。

(五)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乡村旅游的生命就在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所以在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时要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是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开发时要根据帕哈太克里乡的整体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把帕乡的旅游活动控制在环境的承载能力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盐城乡村旅游swot分析

盐城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提升到国家战略,盐城旅游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本文运用SWOT有事、弱势、机遇、威胁分析方法对盐城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进行总体评价,为盐城制定相关乡村旅游政策提供参考。

一、优势(Strengths)

1、盐城乡村自然条件优越

盐城地处北纬32°34′~34°28′,东经119°27′~120°54′之间。东临黄海,南与南通市、泰州市接壤,西与淮安市、扬州市毗邻,北隔灌河与连云港市相望。盐城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地、海洋、滩涂资源,是江苏省土地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全市土地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其中沿海滩涂面积45.53万公顷,占全省沿海滩涂面积的75%;海岸线长582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的56%。射阳河口以南沿海地段还以每年1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被称之为“黄金海岸”,是江苏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盐城市位于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独特怡人的自然环境是盐城市开展乡村旅游的优良载体和富有魅力的游览、体验对象。

2、旅游资源丰富

全市现有对外开放景点40多个,其中省级文保单位15个,3A级景区2个,2A级景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市域东部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正在规划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打造“东方湿地之都”。湿地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大丰野生麋鹿保护区目前麋鹿种群600多头,其野生种群总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丹顶鹤达到1200多只,占世界野生种群的60%以上。市域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湖泊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为典型的泻湖型湖荡湿地。面积10多万亩的海滨林场和辽阔的海滨草原,集蓝天、大海、海涂、森林、草原、珍稀动植物等于一体,具有与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迥然不同的海滨风光。盐城不仅资源丰富、生态独特,民俗文化特色也很鲜明。盐城是淮剧的发源地,素有“淮剧之乡”、“小戏之乡”、“现代戏之乡”的美称。历史上名人和名胜古迹较多。市区有南宋丞相陆秀夫祠堂、明末书法家宋曹故居等人文景观,大丰市白驹镇是《水浒》作者施耐庵的故里,东台西溪有北宋宰相范仲淹的“读书堂”,亭湖便仓有北宋宰相卞济手植的“枯枝牡丹”。现代著名外交家乔冠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乔木的故乡也在盐城市境内。

3、盐城农业资源丰富

农产品资源优势突出。盐城市江苏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已建成8个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一个优质油料基地县和6个优质棉基地县,海洋及动植物资源丰富。粮棉油、桑果菜和禽蛋鱼等主要农产品的种养规模和总量均位居全省首位。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居全省之首,全市有4个县列入省级农产品产地认证;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种植业产地有212个、面积223万亩,畜牧业产地

87个、畜禽规模1799万头(只)。新建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6个。通过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2个10.2万亩、绿色食品基地6个2.2万亩。全市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称号的产品共有179个。可开展农家乐、渔家乐等生态旅游。季风盛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无霜期长。这种气候,既有利于稻、麦、棉的生长,又有利于大豆、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以及蔬菜和果树的种植;也有利于鱼、蟹、对虾、贝类等水产品的养殖。

4、交通区位优势

盐城交通便捷,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海运四位一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民航开通了至北京、广州、温州及韩国首尔的国际航班,是江苏省第二个开通国际航线的城市;新长铁路已开通至全国铁路客货运;大丰港为国家一类港口;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苏通大桥开通后盐城已融入上海 2.5 小时经济圈。

5、日益扩大的乡村旅游市场需求

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据介绍,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在盐城大丰境内还有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上海大丰农场”,由上海农场、海丰农场和川东农场组成,安置知识青年和关押劳教人员,最盛期拥有8万知青。农场每年供应上海粮油等物产,是上海粮食生产基地和规模化畜禽生产基地。大丰农场作为上海的“飞地”,当地居民拥有上海户籍,通用上海话,参加上海市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统一考试。[5]

二、劣势(Weaknesses)1缺乏整体规划指导

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2、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乡村特色品牌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中国还存在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3、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和服务水平偏低

开发时间较短,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并且比较分散,清洁卫生条件差,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自2006年来,推行“六大工程”,09年盐城市政府提出大力促进盐城乡村旅游发展,组织召开旅游工作洽谈会,加大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推进力度。

2、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对盐城乡村旅游的促进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第68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其潜力,成为盐城旅游的重要一环,盐城成为沿海开发的三大城市之一。

3、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其提供巨大客源动力

盐城处于上海2.5小时经济圈内,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做好宣传促销,使游客能被盐城乡村旅游所吸引。尤其是长江三角洲附近。

四、威胁(threats)

1、周边地区对盐城乡村旅游带来了巨大威胁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一定区间内旅游地区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敌意,使得旅游业的竞争突出。因此,如何完善古镇是盐城乡村旅游能发展的重要环节。

2、乡村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和特色退化

由于缺乏专家指导,一些经营管理者缺乏对其实质的认识,缺少对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盲目迎合一些旅游者的需求,使乡村旅游的资源可持续性得到了威胁。

五、结论

综上所述,盐城旅游乡村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但仍然面临很多的挑战和威胁,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盐城乡村旅游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可以结合自身资源,地理环境等,借鉴发达省份的发展经验自主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借入外部力量协助发展,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注重旅游资源的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五篇: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1]。尽管乡村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由于迎合了城市居民对回归自然和田园生活的体验需求,迅速的发展起来,并成为目前很受欢迎的一种旅游方式[2-3]。

山区乡村旅游指开展于山区的乡村旅游。我国山区面积大,人口多,在全国2 3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有1 500多个是山区县(市、区);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0个主要繁衍生息在山区,因此,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和民族乡村旅游都是在山区开展的。我国的山区有其独特的特征,表现为地形上的隆起和经济上的低谷,全国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也分布于山区,在山区发展乡村旅游对振兴山区经济、解决山区贫困问题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山区乡村旅游地数量越来越多,分布区域越来越广泛,模式越来越多样化,然而,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如乡土气息日渐缺失,旅游产品特色趋同等,导致部分山区乡村景点逐渐丧失了吸引力,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因此面临一些困境。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山区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寻找山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化策略,为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山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

1.1 山区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质优。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且高级别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以山地面积为主的中西部地区。山区山峦重迭、密水相间、植被茂密、物种繁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再加上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生态环境条件优越,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并且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特色各异,可选择的旅游项目很多,如观光、探险、考察等,能分别满足不同群体游客的需求。另外,山区的村庄绿荫环抱,溪水清澈,空气清新,民风淳朴,自然生态条件十分优越,更符合游客休闲的需要及对乡村的真实感受。

1.2 受城市化影响较少,后发优势明显。

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历来受外界的影响较小。由于现代文明对乡村的介入较少,不少山区还保留着大量原始、独特的奇风异俗,也尚有许多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地尚未开发,特别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山区,更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观和风情,这些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地大多数都位于偏僻的地方,地方经济不发达、工业落后、交通不便,因而不为外界所知。但是,当地的风景却十分优美,并且保存了众多原始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后发优势。

1.3 山区乡村旅游符合游客新的心理需求。

从游人需求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他们对乡村旅游产品和体验的需求逐渐由单一性向多样性扩展。以往城市居民到郊区出游受条件限制,大都出游单一,早出晚归,过夜者甚少,现在则呈现多样化、差异化。过去游客只关注休闲,现在更多的走向了体验、娱乐、教育等全方位的层次。山区特有的资源,让游客观有风景,食有美味,住有条件,购有特产,玩有体验,给了游客自由体验的基石,无论是哪一种群体的游客,均能在山区找到多样化的旅游项目及产品。

1.4 地理位置由劣势转为优势。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游客的出行线路在空间上延展开来,由近郊逐渐向远郊延伸[4]。根据对四川省城市居民的调查发现,目前游客对乡村旅游的空间距离选择比以往增大,居民对乡村旅游出游半径逐步扩大,约有59%的游客选择的出游半径为1~3 h车程的范围;32.1%的自驾车旅游者选择1~2日游,38.5%的自驾车受访者认为周末理想的出游距离为100~200 km,超过了以往只属于城市周边的近郊型乡村旅游,地处远郊的山区进入了这个圈层。随着各地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近郊工业气息大增,远郊因发展滞后,环境纯自然,食品纯天然,成了吸引游客的亮点,离市区较远的山区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客源地。

尽管山区乡村旅游有很多开发的优势,但从最初对近郊型乡村旅游的模仿发展到现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山区乡村旅游地没有突出地域的优势,发展迟缓。山区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模式单一,功能单调。

最初的山区乡村是从对近郊型乡村旅游的模仿和学习开始的,旅游地具有简单的观光和休闲功能,其主要特点是“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此时的山区乡村旅游和近郊型的乡村旅游没有本质的差别,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不高,只要能感受乡村宁静悠然的生活气息就可以了,于是,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大行其道。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结构单

一、功能单调的的山区乡村旅游形式还是满足了很多游客的需求。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于乡村旅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希望能够观光和休闲,还希望乡村旅游地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体验、教育、娱乐、度假等方面的功能。但直至现在,山区仍然有许多乡村旅游地沿用初时的经验与模式,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内容千篇一律,无法满足游客的要求,更没有突出山区的优势,功能单调。

而近郊型乡村旅游由于交通方便,距离客源地较近,更能吸引游客,导致山区乡村旅游发展进入瓶颈阶段,走入困境。

2.2 旅游产品趋同化严重,缺乏地方特色。

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从最初的农家乐,到现在的民俗村寨到度假休闲村,似乎类型多样,但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山区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很少。首先,山区乡村旅游资源性质类同,均以山区、乡村、生态做为主打品牌;其次,同一区域的山区在地貌、人文环境、历史传承方面类似,加上面向同类同区域的客源市场,经营模式单一,近距离范围内山区乡村旅游产品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另外,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地域之间趋同、区县之间趋同、村域之间趋同,比如,从青海到西藏到甘肃到四川,都有藏族风情的山区乡村旅游点,但各地的开发模式甚至待客模式均相同,没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缺乏特色的旅游地是没有生命力的,会导致游客的重游率越来越低,山区乡村旅游也就因此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支撑。

2.3 景观城市化和人工化严重。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卖点”。山区乡村旅游的核心在于“乡村”和其特有的山区气息,然而,在很多山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并没有了解游客的真正需求,误以为将乡村的景观建设的漂亮就是吸引游客的杀手锏,于是将原有的纯朴自然乡村景观改造成城市的翻版,统一化的墙面,标准化的建筑,规范的市场,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将山区乡村旅游地变成了“山区乡村土地上的城镇”,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也使其失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4],同时也使游客失去了选择和兴趣。

2.4 旅游要素结构不合理,形象不突出。

旅游者对客源地的选择因时因地而变化,但受市场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必须高度关注要素结构的合理性。山区乡村旅游地特色的缺乏是因为不了解游客的真实需求,其旅游要素结构的不合理性降低了消费者对山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兴趣和选择意向。游客选择山区乡村旅游,是希望能够真正看到山景,体会到山情,品尝到山味,感受到山风,然而目前一大批山区乡村旅游地提供了和近郊乡村旅游一模一样的产品,没有注重游客选择的吃、住、行、游、娱、购各要素的合理搭配与环境的协调,没有打造出真正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山区乡村旅游开发优化策略。

3.1 去城市化,还原乡村印象。

山区乡村旅游与近郊型乡村旅游相比,“乡村” 的优势更明显,在开发中,应尽可能的还原质朴天然的乡村面貌。乡土情结是引发乡村旅游的根本动力,其发生地是“乡村”,必然有区别于城市或城镇的本质属性[5]。城市化的喧嚣和忙碌是游客特意逃避的,因此,区别于城市性的乡村印象是山区乡村旅游的基本动力,也是山区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和可持续发展的依托。近郊型的乡村旅游地出现的首要问题是城市化的倾向,而这点恰好是山区乡村可以弥补的。山区乡村清晨安详,夜晚宁静,这种传统的乡村印象最符合游客对于“乡村”的心理感受,故在山区乡村旅游开发中,尽可能的远离城市化的影响,还原农村本色,展现农家风情。让游客的脚步在山区乡村空间里旅行,精神在山区乡村概念中旅行,将山区乡村的本土面貌完整地展现于游客面前。

3.2 延长旅游时间,打造“短期休闲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

随着我国对节假日的进一步调整,短时间的假期越来越多,再加上平日的双休日,城市居民的休闲习惯也随之改变,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短距离、长时间”的休闲方式。国家旅游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民外出旅游住宿为0夜的人数比例为59.3%,但在关于希望的逗留时间调查时,有高达40.6%的被调查者愿意在乡村旅游住宿[6],这说明乡村旅游的度假市场很大,但近郊型的旅游地没有将其转化为现实的客源市场。城郊型的乡村旅游地距城市中心区近,交通发达,大部分游客的逗留时间为半天到一天,但山区一般距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距离,一天或半天之内的旅途会让游客疲惫,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可将其距离上的劣势变为开发的优势,通过开展生态观光游、青山绿水休闲游、绿色生态考察游、原始森林探险游等多主题的旅游活动,有效延长旅游时间,打造旅游度假花费不高,适合2~3 d天的短期度假,与周末双休日和新的假日制度的闲暇时间相符合的“短期休闲度假地”,让游客在悠闲的乡村环境中度过长短适中的假期,带动乡村旅游,实现从观光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

3.3 开发乡村性强的原生态旅游商品。

与近郊型乡村旅游地相比,山区乡村具有的最大优势是尚未受到太多外界的影响而保留了相对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商品。乡村旅游的产生与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旅游商品,即使同一种人文环境,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又有不同的特征,如当地土特产、手工技艺、民族服饰等,都是游客感兴趣的内容。从工业文明中逃离出来的人们要体验的是地道的农业文明,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真正富有乡土特色的产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山区乡村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东西,如田间地头的水果,现摘的毛豆等带着露水和泥土气息的农作物对看惯了超市里商品的游客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还有城里不易买到的商品,如农民自家生产的最接近生活的最绿色的最生态的,也是受游客欢迎的;还有些是具有地域、民俗特色的商品,特别是地域文化明显或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原生态产品,均是近郊型乡村旅游地所缺乏的。乡村旅游本身是一种大规模的城乡交流活动,乡村旅游的内在价值及附加值都经由交流的过程表现出来。因此,将原生态的文化和产物在交流展现给游客,是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

3.4 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营造“四园”氛围。

从乡村旅游产生的哲学渊源来看,进入后工业文明以来,都市的喧嚣,环境的恶化,工作节奏的加快,时刻激发着人类思想最深处贴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思想,推动着旅游者远离城市,走进田园,“回归乡村”正是“回归自然”的一个部分[7]。山区拥有山体的天然,具有生态的优势,能够较好地满足旅游者对回归自然的强烈向往,因此,从本质上说,山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山区这个特定区域的一种旅游形式,而这种旅游形式必须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才能突出其魅力。

游客对山区乡村旅游地的期望是要有优美的风景、保持完好的山体自然生态、村庄与自然构成一种和谐关系和有机的整体,从而能够达到休闲、身心放松、娱乐、健身等目的,这种期望体现出游客对于山区乡村旅游的需求。首先,它必须是乡村的环境,是具有乡土特点的“田园”;其次,它应该是能够让游客感到赏心悦目和快乐的“乐园”;它还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鸟语花香的“花园”;最后,它应该是可以让游客放下一切烦恼,放松心情的“家园”。这“四园”的氛围是山区乡村提供给游客的精神产品,也是目前追求自然和生态旅游的旅游者希望在乡村旅游中达到的高质量体验。因此,山区乡村旅游应围绕“四园”环境,营造“家”的氛围,为城市居民打造第二个“家”。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