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中考文言文·汝人识字阅读答案

中考文言文·汝人识字阅读答案



第一篇:中考文言文·汝人识字阅读答案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①临朱②。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③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④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⑤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初机士偶一解,而即以訑訑自矜有得。殆类是已。

(选自《贤弈篇·应谐录》)【注】

①搦管:握笔。

②临朱:描红,教师写好红色楷字再叫初学儿童用墨笔填写。

③馆谷:教学报酬,古代多用谷物作薪水。④姻友:亲戚、朋友。

⑤夥:多。

【试题】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 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译文:

②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答案】

1. 其子恚曰 / 天下姓字夥矣 / 奈何姓万 / 自晨起至今 / 才完五百画也。

2. ① 他的父亲听了很高兴,依从了他的主张,准备了一些报酬把先生打发走了。(其:他,他的;从:听从,依从;遣:送,送走。)

② 过了一段时间,他父亲打算请姓万的亲友来喝酒,叫儿子清早起来写请帖。(逾:过,过了;拟:打算,准备;令:使,让,叫。)(202_年广东省肇庆市中考语文试题)

【译文】

汝州有一个土财主,家产很多,但是几辈子都不识字。有一年,请了一位楚地的先生教他的儿子。这位先生开始教他儿子握笔临帖。写一画,教他说:“这是一字”;写两画,教他说:“这是二字”;写三画,教他说:“这是三字”。那孩子便喜形于色地扔下笔跑回家里,告诉他父亲说:“孩儿全会了!孩儿全会了!可以不必再麻烦先生,多花学费了。快把他辞了吧。”他父亲一听很高兴,就照他说的办了。准备好了钱打发走了这位先生。过了些时候,他父亲打算请位姓万的亲友来喝酒,让他早晨起来就写请帖。过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写完,便去催促。这孩子气愤地说:“天下的姓那么多,干嘛姓万!我从早晨到现在,才写完五百画。” 【简评】 一般初步学习的人,往往对所学的知识只有一点了解,就志得意满的以为自己已经懂得很多了,以为全学会了,这般人的幼稚无知,差不多就类似这位写万字的孩子一样。

第二篇:中考文言文202_

202_年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之课外文言文阅读20121226(广东梅州)祁奚请老(4分)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大夫。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午:祁午,祁奚之子。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

B.晋遂举解狐(推举)C.非子之子(你)

D.孰可以为国尉(谁)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2分)A.任人唯贤

B.大公无私

C.坦率正直

D.谦虚谨慎

参考答案10.A 11.D

(湖北天门)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香远益清(远:远播)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C.斟酌损益(益:增加)晏子对曰(对:回答)D.薄暮冥冥(薄:迫近)凄神寒骨(凄:凄凉)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晏子借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4分)

参考答案12.B(2分)

13.D(2分)

14.(1)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从而增长他的才干。(1分)

(2)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1分)15.为景公解疑

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4分)

(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作者:元结选自《唐文粹》,有删改)【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④卿:公卿,泛指高官。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参与。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有戏儿之器闻:听说 B.及见之及:等到 C.趋焚之趋:追逐 D.长必好之好:喜欢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悦婴儿

A.何以战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C.皆以美于徐公D.以光先帝遗德 10.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B.“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富贵。C.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D.元结因孩子“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11.把第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1)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2)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参考答案8.C;9.D;10.C 11.(1)我怎么知道次山你将来不会说圆滑的话、做圆滑的事,一辈子都圆滑呢?(2)公植大概会拿起矛戟杀我吧!

(湖北宜昌)冰雪文序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6.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藉()异()遂()固()

7.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8.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语句。(2分)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9.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分)10.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3分)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的“冰雪之气”,过渡到()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11.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2分)

12.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2分)

13.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2分)雾凇沆砀。

(湖南株洲)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①征求不已②惟欲清净

25.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2分)

26.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2分)

参考答案24.①停止(1分);②只(1分)25.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2分)26.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2分)

(江苏南京)古镜(宋)沈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9.(2分)A10.(2分)B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每小句1分)12.(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高超)(1分)(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江苏苏州)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注】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注】竖:憧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参考答案10.①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追它的人这么多?②我们不知道往哪边追,所以就回来了。

(江苏无锡)

(一)(12分)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7.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其境过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策之不以其道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8.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①客谢之谢:②监试者异之异: ③窃为郡内忧之窃:④以病去去: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2分)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2分)

参考答案7.(2分)A(因为)8.(2分)C9.(4分)①谢:道歉。②异:认为……奇特(奇异)。③窃:私下。④去:离职,离开。(每个1分)10.(4分)(1)(2分)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地)人。(得分点:判断句式)

(2)(2分)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抢掠)。(得分点:“内”和“为”)

第三篇:莆田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附答案

(202_福建莆田市)比较阅读【甲】【乙】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 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___________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___________

(3)无地置土 置:___________

(4)公遂止 遂: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 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 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 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用箕畚(装土石)(2)没有(或:通“无”)(3)安放(或:放置)(4)于是(或:就)(意思对即可。)

【点拨:第(1)句中的“箕畚”,是名词用作状语,译为“用箕畚”;第(2)句中的“亡”是通假字,通“无”。】

2.(1)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2)(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点拨:如下词语要译出:第(1)句中的“易”是“交换”之意;“反”通“返”,“返回”之意;第(2)句中的“以”是“凭”;“毛”指“草”;“其……何”译为“把……怎么样”。】

3.①愚公 ②愚公妻子 ③(孀妻)遗男(或:邻人;小孩)

【点拨:根据题目中横线后陈述的内容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来选填人物名字,如,根据“一个高尚,一个平庸”的陈述以及选文第二段愚公和智叟的对话,可知第一空应填写“愚公”。】

4.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点拨:要根据文中对愚公和鲁工的描写来分别概括二者的性格特点。如,根据愚公在困难很大的前提下决定移山,又在智叟讥笑的前提下坚持移山,可概括为“信念坚定、不畏艰难”;根据课外选文中鲁公每当听到有人提出异议时就马上放弃了想做的事的情节,可知他“优柔寡断、遇难而退”】

《鲁公治园》译文:

鲁公修理菜园,想挖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摔断脚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放下来了。

第四篇:文言文 答案

文言文参考答案

一 答案:

1.D(率:作榜样)

2.A(表被动,指听到的)

3.D(①表有远见 ③表识人④表仁简)

4.B(表现的是有志节和识人)

5.(1)“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注意“业”、“无耻”以及“奈„„何”的泽法。(4分)

(2)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注意“倨”、“黜”的译法。(3分)

(3)啬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注意“赋”、“市”的泽法。(3分)

断句:祜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在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

参考译文:

吴祜字季英,陈留长垣人,父吴恢,任南海太守。吴祜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刻经书,吴祜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简陋,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寄望,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援因为运因薏苡招致毁谤,处在嫌疑之间的事情,前代的贤人也是十分慎重的。”吴恢于是就不写书了。吴祜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常在家乡水边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祜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祜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太守说:“吴季英有知人之明,你先不要多言。”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有节操。吴祜后来升为胶东侯相。他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百姓有到官府打官司的,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或亲自到百姓居住的地方调解,使双方和解。啬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逼着儿子回去认罪,孙性又惭愧又害怕,拿着衣服到官衙自首,吴祜叫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祜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衣服送给他的父亲。吴祜升为齐相,大将军梁冀上表推荐他任长史,到了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祜听知后请见梁冀,与他争辩,梁冀不听,愤怒地起身入室,吴祜也径自离去。梁冀于是把吴祜调出京城任何间相,吴祜便辞官回家,不再做官,亲自灌园种菜,讲授经书,九十八岁去世。

二 答案:

1.D(去,除去)

2.B(B中的两个“既”用法相同,相当于“已经”或“„„以后”。A两个“其”都是代词,前者作定语,他的;后者作从句中的主语,他;C前一个“以”是介词,因为;后一个“以”是连词,表承接。D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结果,后者表转折。)

3.C(①是早年经历,④是因故被贬,⑤是写其清廉,均不说明“刚直”。)

4.A(A原文中被“下狱推究,竞贬黜之”的是崔湜等人,不是李尚隐他们。)

5.(1)恰逢王旭被他的仇人告发,李尚隐查办案情,一点不予宽恕。(3分)

(2)他又熟悉历史旧事,近年来的制度政令,都暗暗记在心中,所到之处都称赞他是一个好

官。(3分)

(3)皇帝派人对他说:“我知道你忠诚,但是按照国法必须这样做。”(3断句:俄又迁广州都督/仍充五府经略使/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因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 .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尚隐,他的祖先是赵郡人,世代居住在潞洲的铜鞮,近代又移家到京兆的万年。李尚隐二十岁时已通晓经书,多次被举荐,补任下邽担任同州刺史,对尚隐很是以礼相待。

景龙年间,李尚隐担任左右监察御史。当时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崔湜和吏部侍剖郑情一起主管官员选拔,他们铱附权贵,提前三年使用官员缺额,官民叹息怨恨。不久他们先后主持朝政。李尚隐与同事御史李怀让在朝廷上弹劾他们,崔湜等人于是被立案查办,最后被贬官。当时又有一个睦州刺史叫冯昭泰的,上奏诬陷桐庐县令李师等二百多家,说他们是妖人叛逆。皇帝下诏让御史台去审察案精,众御史害怕冯昭泰刚镇自用的性格,都称有病不敢前往。李尚隐叹息说:“怎么可以让好人遭受冤屈而不替他们中明冤情呢!”于是他越级请求前往,最终为李师等人昭。不久崔湜、郑惜等人又被起用,李尚隐由殿中侍御史降职,出京担任伊阙县令,李怀让做了魏县县令。崔湜等人被处死以后,李尚隐又从定洲司马提拔任命为吏部员外郎,李怀让从河阳县令提拔任命为兵部员外郎。李尚隐历次升迁任御史中丞,当时御史王旭滥施威权,被官民怨恨。恰逢王旭被他的仇人告发,李尚隐查办案情,一点不予宽恕,查获王旭非法所得大量赃款,王旭由此获罪。尚隐不久转任兵部侍郎,又调任河南尹。

李尚隐性格一向刚正不阿,说话从没有什么隐瞒的,处理事情明了果断。他对待下属,大度宽容。他又熟悉历史旧事,近年来的制度政令,都暗暗记在心中,所到之处都称赞他是一个好官。

景龙十三年夏天,妖贼制定高夜里进犯通洛门,李尚隐因为犯了没能察觉所治理地区问题的错误,被降职担任桂州都督。临走的时候,皇帝派人对他说:“我知道你忠心耿耿,但是按照国法必须这样做。”于是赐给他一百匹杂彩布帛以示安慰,不久他又调任广州都督,并仍充任五府经略使。等到离任时,有个人怀揣金钱要给他,尚隐坚决推辞,说:“我这样做是出自我的天性,没办法改变,并不是出于小心害怕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啊。”最终没有接受那人的金钱。他多次调取转任京兆尹,历任蒲州,华州刺史,加封银光初大夫称号,被赐予高邑伯爵位,人朝担任大理卿,取代王任御史大夫。

当时司农卿陈思问引荐大批小人担任他的下属中官吏,暗中偷盗金钱粮食,累积达到数万。李尚隐又检举查究陈思问,陈思问最后被流放到岭南死在那里。李尚隐先后三次担任司法官职,总是铲除朝廷上下憎恶的人,当时的舆论因此而非常称赞他。景龙二十四年,他被任命为户部尚书、东都留守。景龙二十八年,转任太子客。任职后不久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贞”。

三 答案:

1.D(奖:辅助)

2.D(A、是;连词,就。B、在;向。C、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用于中心词与补语之间,可译为“得”。D、连词,来)

3.B

4.B(“围成都”,“据南中”,只是众人推断,并未成为事实)

5.①先主争夺汉中时,写急信要求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向杨洪询问此事。

②当时,诸葛亮正东往永安探望先主,成都朝廷势单力薄,黄元因此更加肆无忌惮。③到诸葛亮出成都赴汉中后,杨洪来到张裔府第,把他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裔。张裔回答说:“丞相已决定留我任长史,杨郡守您再说也无用了。”

断句:

裔天姿明察/长于治剧/才诚堪之/然性不公平/恐不可专任/不如留向朗/朗情伪差少/裔随从

目下/效其器能/于事两善/

附译文: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先主定蜀后,犍为太守李严任杨洪为功曹。李严要搬迁郡府建制房舍,杨洪竭力进谏劝阻。李严不听,杨洪就辞去功曹,请求退职。(之后)李严又想推荐杨洪到州府做事,任蜀郡从事。先主争夺汉中时,写急信要求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向杨洪询问此事,杨洪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之要地,存亡之关键,若无汉中也就无蜀地,魏军屯兵汉中,这是家门口的祸害。现在争夺汉中之事,男子应参战,女子应运粮,发兵还有什么犹豫呢”。当时蜀郡太守法正跟随刘备北行,诸葛亮于是上表让杨洪代理蜀郡太守。他在代理期间,把各项事务都办理得很好,于是变代理为正式职务。

先主刘备称帝号后,征讨东吴没有获胜,退驻永安。汉嘉太守黄元一向不被诸葛亮重用,听说先主得了重病,唯恐时局有变而对自己不利,便带领全郡反叛,火烧临邛(qióng)城。当时,诸葛亮正东往永安探望先主,成都朝廷势单力薄,黄元因此更加肆无忌惮。杨洪立即启奏太子刘禅,请求派遣皇室亲兵,让将军陈曶(hū)、郑绰率军讨伐黄元。众官员议论此事时,都认为黄元如果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围攻成都,就会经由越嶲占据南中地区。杨洪说:“黄元一向性情凶暴,毫无恩信,不得人心,怎么能占据南中呢?他只能借口希望主上病体安康,愿意赴永安投降请罪,乘水东下,这样一旦有变异,就投奔吴国求条活路罢了。告诉陈曶、郑绰二位将军,只要在南安峡口埋伏拦击,就定会抓住黄元。”陈曶、郑绰按杨洪的吩咐办,果然活捉了黄元。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想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杨洪怎么样。杨洪回答;“张裔天赋聪明,思想敏锐,善于处理繁重复杂的事务,其才能确实可以胜任留府长史;然而他的品性不够公正无私,恐怕不能主事,不能独当一面。我以为不如留用向朗为长史。向朗比较忠诚正直,张裔协从他工作,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对国事,对他们二人都有益处。”当初,张裔在少年时与杨洪关系亲密。张裔流放在东吴时,杨洪到张裔原来所在的郡府任职。张裔的儿子张郁在供给郡吏方面,曾因一点小过失受到杨洪的处罚,杨洪并不徇私情而特别宽容他。张裔从东吴返回蜀汉后听说这件事,便耿耿于怀,与杨洪的友情就不如以前了。到诸葛亮出成都赴汉中后,杨洪来到张裔府第,把他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裔。张裔回答说:“丞相已决定留我任长史,杨郡守您再说也无用了。”当时,有人猜疑杨洪是想自己任留府长史,有人猜疑是杨洪知道张裔与自己有嫌隙,因而不愿让张裔身居要职,来掌管留守后方的大事。后来,张裔与司盐校尉岑述不和,以至于积怨成恨。诸葛亮写信给张裔说:“你从前在野外被打败,我为此费尽心机,食不知味;后来你被绑送东吴流离他乡,我为此悲伤叹惋,寝不安席;到你终于返回蜀汉,交付于你重大责任,一起辅助朝廷王室,我自以为与你已是古人所说的‘石交’了。石交之道,就是为了朋友的利益而举荐自己的仇人,为了表明心志而割下自己的骨肉,都决不会犹豫推辞的。更何况岑述是我所信任的人,你怎么就不能容忍他呢?”原来议论猜疑杨洪的那些人,也明白了杨洪对张裔任长史的态度是无私的。

四 答案:

1.C(C项“载”,应为“充满”。)

2.C(A项“者”,均可译为“„„的人”;B项“于”,介词“在”;D项均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C项第一个“以”为介词译为“因为”第二个“以”表目的连词译为“来”。)

3.D(注意对应题干要求中的“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

4.C(结合原文可知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5.答案:(1)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即使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还是不能了解

详情。何况陛下您深居皇宫禁地呢?(注意准确翻译“虽、理、犹、况”等词语)

(2)游荡不务正业的人,假托皇亲国戚仆人随从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商铺,并搜罗商税。(注意准确翻译“徒、托、津、肆”等词)

断句: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参考译文:

李东阳,字宾之,是茶陵人,凭借军籍居住在京城里。四岁时就能写径尺大字,景帝召试他,非常高兴,把他抱在膝上,踢给他炒红果吃。后来又两次召见他讲《尚书》的大义,很令景帝满意,就命他进入京学。天顺八年,李东阳十八岁,就成为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职翰林院编修。屡次升迁到侍讲学士,充任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因为旱灾皇帝要求官员上书。李东阳摘取《孟子》七篇的大义,附上时政的得失,共写了数千字,呈献给皇上。受到皇上的称赞。

弘治十七年,重建阕里庙完工后,李东阳奉命去拜祭,回来后,上奏折说:

臣奉皇帝的使命远行,恰恰遇上了旱灾,天津一路上,夏天的麦子枯死,秋天的禾苗还没有种上,划船的人没有完整的衣服,背锄的农民面有莱色。盗贼到处流窜,在青州尤其严重。从南方来的人说,江南和浙东地区流亡的人满街都是,户口变少,军队空虚,府库里没有一旬的储存,官员经年都没有发放俸禄。东南是国家财政赋税的来源,才受灾一年就到了这种程度,北方贫瘠,一直以来都没有积蓄,知果今年秋天再歉收的话,怎么能熬得过去呢?恐怕很有可能会生出**。如果不是臣亲自经过这些地方,那么即使是长期处在官府里,天天整理奏章,也不能知道详情,更何况皇上您位于高高的九重之上呢?

臣访问路上的百姓,都说官府冗员太多,国家的用度没有常例,差役摊派频繁,京城里大兴土木,在军队服役的军士的钱财和力童都不够,遇到轮班上京师操练的时候,宁可死也不愿意。豪门大户的田产大到连接了几个郡县,还在不停地乞求土地。亲王的藩国,需要二三十万的供给。游手好闲的人,托名是皇帝的仆从,常常在关口渡口和城市里广结集市,收取商业税款国家在北方建都,靠东南供给,商贾受惊散逃,绝不是小事。更加上有织造内官,纵容手下作乱,河道的官吏都吓得逃走,买卖人口的事愈演愈烈。这也是臣亲眼看到的事情。!

乡村的情况,那县无从知道;郡县的情况,朝廷无从知道;朝廷的情况,皇上您也无从知道啊。开始是容许和隐瞒,后来就成了蒙蔽。容许隐瞒开始不严重,蒙蔽的祸害却特别深重。臣在山东,听说陛下由于灾祸异象频繁出现的原因令群臣无所顾忌地进言。频频下诏降旨,奏章和上疏都陈列在案,但是事情和内廷贵戚有关,一行动就会受到限制,这样时间长了,也就都停止不做了。臣真的害怕今天说的话,又成为虚谈。恳请您拿出以前的奏折,详细加以选择,一定要有所行动。

皇帝(听后大加)赞叹,把这些都交给主管官吏。

当时,皇帝多次召见内阁大巨当面参议政事。李东阳和首辅刘健等人尽心献计献策,对时政的缺点弊端一定竭力进言劝谏。李东阳擅长古文,内阁的上疏多数由他革拟。奏疏写出后,全国上下争相传诵。

第五篇:中考文言文:《岳阳楼记》教师答案版

中考文言文汇编:《岳阳楼记》

(一)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去国怀乡(离开)②把酒临风(持、执。)..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2分)A.感极而悲者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殚其地之出 .. C.然则何时而乐耶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B)(2分)A.去国怀乡/西蜀之去南海 B.不以物喜/以其境过清 ....C.而或长烟一空/一鼓作气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辍耕之垄上 ....1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3.“古仁人”是怎样的一种人?作者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什么情怀?(2分)

.“古仁人”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作者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矿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二)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2分)..A.而或长烟一空。不敢出一言以复。..B.去国怀乡。委而去之。..C.或异二者之为。一食或尽粟一石。..D.先天下之忧而忧。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12.翻译句子。(2分)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13.文中的“迁客骚人”之所以“览物之情”有所不同,是因为他们。(2分)

示例:以物喜,以己悲(或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2分)

14.下面句子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相近一项是...(B)(2分)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B.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三)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3分)A.予观夫马陵胜状 胜:盛大 . B.朝晖夕阴 晖:日光 . C.则有去国怀乡 国:国家 . D.波澜不惊 惊:惊讶 .7.下面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3分)A.乃重修岳用楼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真无马邪 ..

C.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8.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百废具兴”中“具”是通假宇通“俱”,全、皆的意思。B.“吾谁与归”是倒装句,语序应为“谁与吾归”。

C.本文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与生活态度,与友人共勉的情怀。

D.本文记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9.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薄暮冥冥 薄: 迫近(2)至若春和景明 景: 日光

(3)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 在„„之前(4)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病: 困苦不堪 11.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及其怠而踬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B.不以物喜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狼》)..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D.人或怜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11.(2分)C(A顺承/修饰 B.因为/用 C就/就 D代词,代蝜蝂/动词,到、去、往)

12.甲文中不是用来表现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一项是(A)(2分)..A.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是进亦忧,退亦忧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3.理解填空(2分)

甲文中弘扬的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乙文中讽刺的是一种 贪得无厌(贪心不足、聚敛资财,意思对即可)

行为。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谁与”,同谁)

(2)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它)爬行遇到物体,就抓取过来,抬起头来背着它。(“辄”,就;负,背着)

(五)1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2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2)弼愠曰: 生气、发怒 ..12.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D)(2分)A.或异二者之为 或遇其叱咄 B.吾谁与归 朝而往,暮而归 ....C.郡县兵械足以战守 不足为外人道也 D未尝轻杀臣下 尝趋百里外 ....13.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

14.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3.(1)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我正想执法行刑,却受到多方面阻扰,(将来)凭什么整治部下?

14.忧国忧民,有旷达胸襟,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深谋远虑(或有政治才能)。

(六)【甲】

(《岳阳楼记》节选)【乙】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

②③④⑤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⑥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范仲淹罢宴》)注释:①[缞绖(cuīdié)] 丧服。②[赗(fènɡ)]用财物帮助别人办理丧事。③[椁(guǒ)]套在棺材外的大棺材 ④[怃(wǔ)]失意。⑤[彻]通“撤”。⑥[赒(zhōu)] 通“周”,接济。

8.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卒:死 .

①B.沙鸥翔集 集:鸟停息在树上 .C.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坐:通“座” .D.春和景明 景:景色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然则何时而乐耶 公怃然 ..B.不以物喜 徒以有先生也 ..C.使毕其事 其喜洋洋者矣 ..D.古仁人之心 公亟令询之 ..10.下列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A.甲文中的“古仁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达胸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抱负。

B.乙文中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的语句是:“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C.从表达方式看,甲文综合运用描写、抒情和议论,乙文主要运用叙述,两文都表现了范仲淹的“民本”思想。

D.甲文通过一悲一喜的写景对比,为下文议论作铺垫,表现了作者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乙文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一个关注民生疾苦、一生坚守“先忧后乐”行为准则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2)厚赒给之,使毕其事。(1)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考查点:“求、心、或、为”四词的含义。2分)(2)给他丰厚的救济金(把丰厚的救济金提供给他),让他完成丧葬之事。(考查点:“给”、“使”及其后省略的“之”、“毕”。意近即可,2分)12.拓展探究。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请结合选文和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谈谈你心中的好官形象是怎样的。(3分)①范仲淹写本文时贬官在外,本可“独善其身”,落得清闲,(1分)②却能“先忧后乐”,吃苦在前,享乐在后。(1分)③我们的政府官员若能都像范公这样,关心民众疾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就是我们心中的好官。(意近即可,1分)

10.(2分)“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什么内容?

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七)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斗折蛇行”中的“蛇”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2分)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B.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D.群臣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8.“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和“退”各式什么意思?(2分)进:在朝廷做官(或“居庙堂之高”)。(1分)退:不在朝廷做官,退隐江湖为民(或“处江湖之远”)。(1分)9.文章写了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两种不同的感情,这两种感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感情有什么目的?(4分)迁客骚人的感情:以物喜,以己悲。(1分)

古仁人的感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分)

写两种感情的目的:通过这两种感情的对比,(1分)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1分)10.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课文《岳阳搂记》选自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

B.文段“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C.作者在文段中虽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不属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类的人。

D.范仲淹在友人重修岳阳楼之际,作此文借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C 正确的表述是:都属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类的人。18.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什么情怀,(2分)

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八)(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0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乙】《岳阳楼记》)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①此之谓失其本心(羞耻之心).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激).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④微斯人,吾谁与归(无,没有).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12.【甲】【乙】两文中加点的“是”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甲文中的“是”指“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乙文中“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试分析【甲】【乙】两段选文划线的问句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甲文中的画线句表达的是,希望对不义行为的鄙视停止不义行为的情感;乙文画线句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理解句子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甲文中的画线句是对种种不义行为的喝止,表现的是作者对“义”坚持的态度因为这样就不易失去本心;乙文中的划线句看似孤独,但它是个假设的句子,实际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有,藤子京。藤子京在被贬之后仍然大有作为,将岳州治理得“百废具兴”,是作者所叹服的一个人,相信他就是能与自己有共同想法的人。所以用这句话来共勉。对于这类分析情感的题,一是要结合全文内容来分析,二是要结合背景来分析,结合语境得出语句的含义。

(九)13.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请分析他们“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2分).围绕“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回答即可。

14.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游且“乐其乐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3分)

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11.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4分)

迁客骚人的情: 古仁人的情: 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 12.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4分)

11.(4分)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各1分)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1分)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1分)

12.(4分)表明观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能。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只要发挥心灵力量,砥砺意志,就可以养成平常心境。面对考试的失败,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不能。这是一种需要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作为中学生,心灵尚需砥砺,战胜外在的力量不易。担心考试失败是学生普遍的心态,便是这个道理。(判断,1分;理由,2分;联系实际,1分。辩证的思考,答“有时能”“有时不能”,只要理由恰当,就可得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261260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