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第一篇: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具体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对小语教师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笔者认为,素质教育要求小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教师备课时,既重知识,又重学生,以重学生为主。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教学最终目的要让学生会学,可见,吃透学生尤为重要。在备课中,既要吃透“大纲”、教材、课文,又要摸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搞清楚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查清楚学生的知识缺漏。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的起点站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素质的高度。

教师讲课时,既重教法,又重学法,以重学法为主,对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法当然重要,但最终要通过教师的引和导,让学生学会和会学(掌握学习方法)。重要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例如讲《小马过河》一课,第2自然段有一提示语: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教师让学生理解“连蹦带跳”一词在这一段所起的作用。一般的讲授都是这样,先让学生在朗读时省略和读出“连蹦带跳”,比较二者的效果,学生认为有“连蹦带跳”这个词好,但这只是孤立地理解词。如果能够继续引导学生的思考将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有益引导和培养。教师继续提问小马为什么“连蹦带跳”地对妈妈说?学生会答:小马很高兴接受妈妈给的任务。教师继续问:小马为什么那么高兴呢?这时学生答不出。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再读老马对小马说的话:“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助妈妈做点事吗?”这一读,学生明白了:小马想到自己已经长大了,能帮助妈妈做点事,心中非常高兴!这样的讲授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但真正理解了“连蹦带跳”这个词及这段话的含义,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思维活跃,带着问题学,从小培养探究问题、周密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教师在辅导学生学习时,既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又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以重能力提高为主。知识是人们学习的入门和向导,而能力是人们在完成活动后可能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直接制约着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快慢、难易、灵活性和巩固程度。知识为方法垫底,为能力铺路,而能力又是学习知识,改进方法的根本。所以,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的程度要重视,另一方面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有意识地辅导学生把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

教师既要重视课内教学,又要重视课外活动,以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为主。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内容,而课外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教学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课内外语文活动的有机结合,就会使学生全面提高和获得个性的发展,语文教学就能在灵活、自动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个性。

第二篇:毕业论文:古诗词教学与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古诗词教学与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摘要:2000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新大纲除更加强调文学教育外,还首次以教学大纲的形式,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其中小学要求背诵古诗词80首,初中50首,高中50首,三个学段共要求背诵180首。这些篇目,大多是素有定评、千古流传的诗词名篇。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古典诗词教学依然背离着自己的传统,被一些所谓现代的重理性、重分解的教学方法给束缚住了。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忽视了古典诗词本身的特点,只作简单的翻译,然后是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色,从而使得最具教育意义、最具感染力、最具趣味性的诗词教学课变得枯燥乏味。古典诗词的美感、意蕴自然也无从谈起。一节好的古诗词教学课,应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词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文学教育

人文教育

素质教育 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语文课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

而诗词又是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选入中小学课本里的诗词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优秀的诗词,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所以,诗词教学是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2000年秋季开始,全国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都在起始年级使用了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新大纲的精神,也相应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另外,教材还编入了诗词鉴赏常识、诗词格律知识,以期多方面地丰富学生的诗歌知识与素养。

一、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优秀的诗词作品,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中小学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多读古诗词,还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一)、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词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诗词是抒情的,直接诉诸情感,又有节奏,语短意长,易于诵记,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熏陶。比如,读《静女》《蒹葭》等诗作,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含情脉脉,就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宏的气势。

(二)、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

中小学生多读些诗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思维,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分,文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联想和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古今中外,不少伟人对诗词都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据说,拿破仑出征时,骑在马上还在读歌德的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都爱读中国古典诗词,他们多数人还能写作精彩优美的诗词。这些伟人的思想境界犹如天马行空,富于创造性,跟他们深厚的古诗词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形象思维则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中小学生一般说来从六七岁到十七八岁,正是人生的花季,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从踏入校门开始,逐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特别到了中学阶段,他们开始关心社会,渴望了解社会,积累人生经验,也需要得到启发和帮助。优秀的诗词作品,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不同的诗词往往反映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地告诉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诗词是社会人生的浓缩,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多读这类作品,能够培养他们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诗经》就是一部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离骚》反映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对美好政治的向住,陶渊明诗中的率性自然,李白诗中的浪漫情怀,杜甫诗中的家国兴亡之叹,宋词婉约细致的柔情之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声,以及通俗精彩的元代散曲作品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认识当时社会,体会古人生活和生存状态的审美范本。

至于古诗词中的消极因素,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之类,正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对作品进行阐发、评价、质疑以及分析批判的能力。

(四)、积累名言警句,开发语言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语言学习,重要的不在于学了多少语言学的名词术语,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习遣词造句、成功的语法修辞范例,以及准确、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方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词语言,往往又是很精练的,好的诗词都是用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写成的,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词作品,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或优美婉丽,或放纵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朴素自然。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渊薮。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琵琶音乐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之五)陶渊明诗于自然平淡的语言中,蕴含了深杳的情怀。学生多读这类诗词,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有直接的作用。

足以见得,诗词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积累、感悟和灵性的启迪。它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的一个切入点,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在教学中不断总结诗词教学方法,提高诗词教学水平。在“素质教育”的呼声渐高的今天,“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渐染,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情感教育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特别重视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修改版)》明确提出“培养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词,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等等。新编中学语文教材编入了大量的诗词,并提出了相应的鉴赏要求,从而将对诗词的欣赏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古典诗词教学依然背离着自己的传统,被一些所谓现代的重理性、重分解的教学方法给束缚住了。教师在教授时往往忽视了古典诗词本身的特点,只作简单的翻译,然后是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色,语言干巴,像唱催眠曲,从而使得最具教育意义、最具感染力、最具趣味性的诗词教学课变成枯燥乏味、干巴巴的技术课。古典诗词的美感、意蕴自然也无从谈起。一节课下来,我们的学生体会到的不是优美的景、真挚的情、深邃的意境,他们没有任何愉悦的情感体验。一直以来,古诗词都不好教。但所幸的是,不少的老师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成绩是斐然的。在此,我也结合自己浅薄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一)、预习是诗词教学成功的一半

在学生在学习诗词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就是预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布置的预习是老师有指引性的带有作业性质的预习。例如,我会先利用小黑板把生字词写出来让学生做,要求学生把关于此诗词的作者的生平经历尽可能详细地找出来;我还喜欢让学生课前写一段与诗词内容有关的话,以便与诗词进行一个比较学习,明白诗词语言的精练,使他们在语言上有所收益等等。当然预习作业必须是有针对性和适量的,否则就适得其反了。而要做到有效,就需要老师认真地花精神地去备课,引导学生进入最好的课前准备状态。

(二)、诗读百遍 其义自见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和意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三)、一读一问 循序渐进

无可否认,多读是有其重要的作用的,但若我们在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引,相信读的效果会好很多。在教学中,我喜欢采用读思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一读解决一问题的模式。例如,一读诗词,读准音;二读诗词,读准节奏;三读诗词,弄明诗词意;四读诗词,体会情感„„这样,能使教学显得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也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设计的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符合了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所以收到了较理想的课堂效果。

(四)、学法渗透 举一反三

学无定法,但贵在有法。方法学到家,怎考都不怕。只要对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掌握好,就能达到一个较理想的自主状态。所以在教学诗词时,我都会时时进行学法的指导渗透,以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灵活掌握方法。例如学生在堂上第一次接触到古诗词时,我就会说说欣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的第一步是什么。当到某一相应环节时,我又会结合讲授内容提方法。教授另一首诗词时,也会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回忆方法,解决问题,尽量让学生活学活用。当每一次利用一首诗词完整地讲完方法时,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方法举一反三,自学一到两首诗词,圈点批注,质疑,然后师生合作探究,进行互动的讨论。

(五)、改变体裁 想象体会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的精练,可说是字字珠玑。但对于初中生,特别是初一的来说,他们都迫切地需要了解诗词意,明白诗词的字面意思。他们也就认为翻译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这一点,我在教学时也因应实际进行了。但是,我认为,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学生也很难进入意境,所以我花在此的时间是相当少的。我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指导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诗词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改变后的散文体会,再对照原诗进行对照品读,讲解诗词语言的特点。学生也就能突破狭窄的诗词意空间,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六)、动手画画 其乐无穷

常言“诗如画”,这是对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另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的兴奋,异常的投入。在画《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学生用绿粉笔画下了青山、绿水,用红粉笔画出了一轮从海面升起的红日,绿水中,一只挂帆小舟顺风飘行,诗人站立船头,仰望北归的大雁„„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同时他们也喜欢根据所画的画进行背诵,并且效果奇好,真是一举两得。

(七)、比赛比赛 大家喜爱

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有爱表现的欲望,他们强烈的需要别人对他们能力的赞扬、肯定。给学生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确实是很重要的。而在诗词教学中,恰恰能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要,激发起他们的斗志。古诗词,一般来说,篇幅较短小,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背诵,所以我会根据古诗词的特点进行如古诗词朗读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这些比赛可以以个人、小组、男女等方式进行。可以说,学生的热情非常的高涨,几首诗一眨眼的工夫就让他们熟记于心。学生赛得开心,背诵的教学目标也易于完成,效果让人相当的满意。

总之,诗词教学是一个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教师多用“细雨”、“微风”去熏陶学生,也许比那种灌输式的分解要有用得多。

三、教育工作者对诗词教学及学生对诗词学习的误区。我们中的部分教育工作者对诗词教学的作用任意夸大,不知不觉走进了这样那样的的误区。比如:有人认为,不仅要读,而且应该要求学生写诗;甚至有同志主张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把作诗列入高考语文的命题范围,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诗词真正走进校园,等等。

(一)关于写诗的问题。

我认为,对于少数有写诗才能的学生,不妨一试。但不能要求所有的中小学生都必须学会作诗。比尔·盖茨虽然大学没念完就去创业并获得了成功,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要求所有的大学生都去学比尔·盖茨。不能把少数天才才能做到的事情扩大到所有的学生。所以,在新的中学语文教材里,只是在高中阶段的某些诗词单元里,以选作题的形式安排了有关诗词写作方面的练习,要求题目自拟,可以不管平仄,但要读来上口,有一点诗意。这只是意在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更好地认识古代诗词的一些特点,以提高鉴赏能力,写不好也不要紧,动手写总是有益的。可以让学生互评,推荐稍好一些的,读给全班同学听听。所以在原则上,仍然是不提倡写旧体诗,但如有个别学生愿意继续练习下去,也不应加以限制。

(二)关于把作诗列入高考命题范围的问题。

我认为,这种意见恐怕是不现实的。第一,脱离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高考的目的,是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服务的。考什么,怎么考,首先要考虑如何为这一目的服务。当然,高考也要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稳定、改革和发展,有利于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高考虽然是指挥棒,但这个指挥棒是不可以随意挥舞的。必须充分尊重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第二,也有悖于中小学诗词教学的目的。时代不同了,今天的中考或高考,无论从考试的目的、性质,还是考试内容、范围,都与科举时代大不相同,如果再要求考生作诗,显然已不合时宜了。我们今天的诗词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增加文学素养,提高文化品位。所以,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逐渐加大了文学赏析能力的考查。一般是古诗词和现代新诗各选一首,并列出对这些诗词理解(赏析)的若干选项,让考生选出理解(赏析)正确或错误的一项。我认为,对诗词教学的要求,能够做到诵读、理解、鉴赏、评析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一首好的诗词能增长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审美意识,从而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诗词教学对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强化美的教育、培养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提高诗词教学水平,让学生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词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李星,石玫;《论古典诗词教育审美理念的培养》 [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12期;102 赵玉清;《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方法》 [J];教学与管理;2004年24期;75-76 周嘉惠;《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一个误区》 [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2期;20-22

第三篇:浅谈中小学素质教育新

浅谈中小学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以人为本,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素质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各级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人才规格等诸多方面的重要问题,这是在21世纪我们国家、民族迅速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因此,上到党和国家领导层,下到普通大中小学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亿万学生及其家长都对素质教育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

所谓“素质”,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二是后天经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为什么要提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人们根据当今世界变化和发展潮流,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必然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中小学 教师

一、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应试教育是一种追求少数人或单方面素质优秀为目的的教育。它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惟一任务的一种办学倾向。近十几年来,“应试教育”思想一直是阻碍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一种社会思潮。把培养少数“尖子”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忽视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使学校教育偏离了社会主义学校的培养目标,偏离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当前提出“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积极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更加接近于教育的本质,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客观规律,“素质教育”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但人的素质的提高终究是需要一种媒体,知识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最重要媒体之一,包括经验。对两者关系的不同处理,引起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一是重知识,认为只要有了知识也就有了能力,也就提高了素质。这一观念在教育中被逐渐强化了,并影响到学生,使他们的学习较多地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二是重能力。相对而言,人的能力远比知识重要。因此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将接受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三是重素质。能力一方面不能覆盖人 的全面素质,容易导致对非智力因素的忽视。另一方面,能力和素质比较而言,素质更内在、更根本,而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表现。因此教育应当把注意力和着重点落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注意整体的人格的提高,把以往重知识、重能力的教育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提高到更加注重人的素质的新水平上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身心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人格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种认识应当说既包括了对能力培养的重视,同时也肯定了知识的基础作用。这种认识更接近于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更新观念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前提

1.转变办学观,从提高民族素质出发,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教育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对社会生活的功能,集中表现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现代社会就要求我们不只是为了培养少数“尖子”,而且要使多数学生能各领风骚,充分发展。我们办学质量不应以分数为惟一标准,还要看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水平,办学既要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办学不只要教学生成才,更要教学生做人。

2.基础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奠基工程。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奠基如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学生的今后,甚至一生。素质教育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中,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开发儿童身心潜能,为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奠定基础的教育。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在于为国民素质提高奠定基础。因此,基础教育的实质就是素质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具有超前投资和滞后受益的特征。今天的少年儿童是未来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军,他们所具有的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决定着他们自身将来能否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而且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提高民族素质是兴国之本,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主要是通过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人的素质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的功能就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人的素质水平上去了,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必将推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各个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也才会显露出来。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从根本上理解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一,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一件大事,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二是为了对人的终身发展负责。人类改造自然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质量。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类对

充实、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同步提高,基础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三,这是基础教育属性的本质规定的。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这在已颁布的有关教育法规中有明确表述。

三、素质教育需提高教师素质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最终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来实现,可以肯定地说,教师的素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

由于素质教育是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教育,因而它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是高水平的。具体来说,其要求有以下几点:

第一,应肯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对一名教师来说,热爱教育事业就是他成师的起点。优秀的教师知道自己事业的意义何在,明确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为教育事业而忘我工作。

第二,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指导教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行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第三,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每个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既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又明确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知识能力培养和政治觉悟提高等方面的目标。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广泛地学习和掌握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掌握教育科学的专业知识,勇于创新不断改革教育思想和改善教学方法。

第四,应具有高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坚实的教育科研能力。

四、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1.理论建设和指导不够 改革者思想认识水平、科学理论水平直接制约着改革的层次和水平。对于人们习惯的非整体的单项和多项改革来说,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是一种科学实验,理论匮乏是普遍现象。

2.实验方案不完善 制定科学的实验方案是改革的首要条件,有些方案改革的主题不够鲜明,缺乏科学性、探索性和创新性;有些方案科学性和可行性不统一;有些方案目标分解不具体。

3.改革实践有偏差,执行实验计划有片面性 任何一个科学实验都需要有效地控制所有的实验因子。但学校对各种实验要素缺乏整体统筹,顾此失彼,未能形成最佳组合和体现整体功能。有些学校认为课堂教学不易找到恰当的突破口,改革有难度,见效慢,实践存在形式主义。

第四篇:浅谈中小学素质教育

霸州市第五中学

张丽娟

浅谈中小学素质教育

工作单位:霸州市第五中学

名:张

霸州市第五中学

张丽娟

浅谈中小学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以人为本,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素质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各级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人才规格等诸多方面的重要问题,这是在21世纪我们国家、民族迅速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因此,上到党和国家领导层,下到普通大中小学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亿万学生及其家长都对素质教育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

所谓“素质”,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二是后天经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为什么要提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人们根据当今世界变化和发展潮流,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必然性和必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应试教育是一种追求少数人或单方面素质优秀为目的的教育。它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惟一任务的一种办学倾向。近十几年来,“应试教育”思想一直是阻碍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一种社会思潮。把培养少数“尖子”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忽视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使学校教育偏离了社会主义学校的培养目标,偏离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当前提出“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积极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更加接近于教育的本质,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客观规律,“素质教育”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但人的素质的提高终究是需要一种媒体,知识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最重要媒体之一,包括经验。对两者关系的不同处理,引起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一是重知识,认为只要有了知识也就有了能力,也就提高了素质。这一观念在教育中被逐渐强化了,并影响到学生,使他们的学习较多地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二是重能力。相对而言,人的能力远比知识重要。因此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将接受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三是重素质。能力一方面不能覆盖人的全面素质,容易导致对非智力因素的忽视。另一方面,能力和素质比较而言,素质更内在、更根本,而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表现。因此教育应当把注意力和着重点落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注意整体的人格的提高,把以往重知识、重能力的教育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提高到更加注重人的素质的新水平上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身心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人格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种认识应当说既包括了对能力培养的重视,同时也肯定了知识的基础作用。这种认识更接近于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更新观念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前提

1.转变办学观,从提高民族素质出发,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教育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对社会生活的功能,集中表现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现代社会就要求我们不只是为了培养少数“尖子”,而且要使多数学生能各领风骚,充分发展。我们办学质量不应以分数为惟一标准,霸州市第五中学

张丽娟

还要看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水平,办学既要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办学不只要教学生成才,更要教学生做人。

2.基础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奠基工程。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奠基如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学生的今后,甚至一生。素质教育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中,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开发儿童身心潜能,为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奠定基础的教育。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在于为国民素质提高奠定基础。因此,基础教育的实质就是素质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具有超前投资和滞后受益的特征。今天的少年儿童是未来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军,他们所具有的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决定着他们自身将来能否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而且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提高民族素质是兴国之本,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主要是通过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人的素质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的功能就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人的素质水平上去了,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必将推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各个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也才会显露出来。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从根本上理解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一,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一件大事,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二是为了对人的终身发展负责。人类改造自然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质量。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类对充实、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同步提高,基础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三,这是基础教育属性的本质规定的。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这在已颁布的有关教育法规中有明确表述。

二、素质教育需提高教师素质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最终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来实现,可以肯定地说,教师的素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

由于素质教育是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教育,因而它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是高水平的。具体来说,其要求有以下几点:

第一,应肯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对一名教师来说,热爱教育事业就是他成师的起点。优秀的教师知道自己事业的意义何在,明确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为教育事业而忘我工作。

第二,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指导教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行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第三,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每个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既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又明确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知识能力培养和政治觉悟提高等

霸州市第五中学

张丽娟

方面的目标。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广泛地学习和掌握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掌握教育科学的专业知识,勇于创新不断改革教育思想和改善教学方法。

第四,应具有高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坚实的教育科研能力。

四、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1.理论建设和指导不够 改革者思想认识水平、科学理论水平直接制约着改革的层次和水平。对于人们习惯的非整体的单项和多项改革来说,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是一种科学实验,理论匮乏是普遍现象。

2.实验方案不完善 制定科学的实验方案是改革的首要条件,有些方案改革的主题不够鲜明,缺乏科学性、探索性和创新性;有些方案科学性和可行性不统一;有些方案目标分解不具体。

3.改革实践有偏差,执行实验计划有片面性 任何一个科学实验都需要有效地控制所有的实验因子。但学校对各种实验要素缺乏整体统筹,顾此失彼,未能形成最佳组合和体现整体功能。有些学校认为课堂教学不易找到恰当的突破口,改革有难度,见效慢,实践存在形式主义。

第五篇:中小学素质教育观后感

中小学素质教育观后感

星期六早上,我观看了《中小学素质教育》专题讲座节目。这套教育节目的主题是“学习考试好帮手”。专家从三个部分来讲,分别是: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看似是讲解考试,其实,这里面还穿插了学习方法,比如专家讲了两种记忆法,我觉得“及时复习”法特别好,专家还特意引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温故而知新”。中间,专家也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从小学到高三所有的课程共有200多本书,在短暂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全部复习得非常透彻,那该怎样做呢?方法很简单,你每天晚上,先去学习巩固今天学习的知识,然后再复习以前的,最后预习一下明天该学的内容,把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明天老师讲时重点听,这样听课就有目标、有重点了,既不会把知识遗忘掉,又可以最快掌握新知识识,这何尝不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人人都会遗忘,试想一下,如果你学过的知识不复习,第二天,就会忘掉百分之十,第三天,就又会忘掉百分之十五,第四天,百分之二十的知识不存在了,第五天,百分之二十五的知识又跑掉了,周末,百分之三十的知识再次被遗忘。就这样,一星期不复习,所有的新知识就会从你脑子里消失了,这是多么严重的后果啊,我们何不用每天的一点点时间来赚回所学的知识呢?这样,拥有全部好处的就是我们自己呀,为何何乐而不为呢?再就是每天把平时学习中的难点及重点知识记录下来,贴在卧室墙上,闲着或临睡觉时看上几眼,时间长了就会自然记在脑子里了,可以说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

看了这套教育节目,的确让我很受启发,我不但懂得了一些好得学习方法,而且也了解了一些考试技巧,今后在考试学习中,我一定好好运用这些方法技巧,这样我的学习成绩,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中小学素质教育观后感

观看了《中小学素质教育》专题讲座,我理解了现代教育的核心因素是“爱”和“理解”。教育的最优化,就在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心理认同所产生的“爱”。教师的爱,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是促进学生奋进的催化剂,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相融的接触点。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理智和情爱结合的爱,具有强烈的情感特点。教师在塑造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地不断地塑造自己。因为中学生对教师所组织的教育活动和发出的信息和态度,总是带有他个人的情感色彩,甚至附带着对教师形象的评价。教师应当拥有使学生既热爱又敬畏的形象。按照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具体分析,给予充分理解,扬其长,避其短,才能引导青少年健康地发展人格。教师对学生的师爱传导应有特殊性:优秀生需要尊重其自尊心,给予严厉的爱;对情感强烈的学生需以温柔的爱;对热情、冲动的学生却要以明智的爱„„这样会使各种性格、各种心态、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和重视,感到老师给了他们以理智的塑造和感召,并在不断的进步中认识到自己的成长,进而发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体验到人格发展。

总之,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只有在充满理智美的环境中,发挥学生主动创造的精神,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学生的人格才能向着健康、完善的方向步步升华。

中小学素质教育观后感

讲座中说道“快乐环境的基础应是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应该有相对统一的精神,有较为稳定的风格,有权威性的舆论,有带倾向性的价值观。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仅真正生活其中,而且为它服务、争光,与它共欢笑,同悲伤,从而产生真正的快乐——一种生机勃勃的愉悦感。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可促进人格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应通过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来实现这一目标。而这当中,又只有以“爱”为纽带,将学生与周围的人及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时,才会使他们产生责任感和自觉性。在培养学生对集体的爱时,应为学生创造许多为班集体服务的机会,并及时得到集体的认可。哪怕只是一次出色完成的作业,或一种礼貌行为等,都得到及时的集体肯定,久而久之每个人都爱学校、爱同学、爱老师,关心和帮助周围的人,同时,每个人也得到了别人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从而使学生们在集体生活“如乘春风,如沐春雨”,既有对集体的依托感,又有对集体依赖的愉悦感,并使他们处处感受到集体的关心,而不是被集体抛弃。这种付出爱也被爱的精神境界,促使学生积极向上。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塑造真正人格的广阔天地。教师组织活动应注意立意新,针对性强,组织灵活,使内容程序富有情趣。要注意短期活动和长期活动结合,寓育人于活动的全过程,人人有锻炼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做到既发展学生的能力,又完善了人格。

中小学素质教育观后感

临近考试了,不少同学开始感觉到了一些压力,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观看了《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专题讲座后,我学会了调节自己的心理压力,把压力转化成为动力。这将更有助于

我过好这一关,取得理想的成绩。

首先,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科学用脑。充分有效地复习功课是考试成功的前提、基矗抓紧时间、全力以赴是必要的,但必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做到忙而不乱,紧张有序,才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大搞疲劳战术,开“夜车”,弄得精疲力劲心力交瘁,不仅不能取得好的复习效果,反而影响身心健康。

所谓科学用脑,主要是指要根据生物钟运行的规律,尽可能在大脑最佳兴奋状态高效率地进行复习,同时也要重视大脑的卫生和保健,科学地使用大脑。比如,读书、写字和适当运动相结合,语文、数学和外语交替复习,边读、边写、边听综合复习,都能较好地保持大脑的兴奋性,有助于提高复习效果,同时也要保证适当的休息、充足的睡眠及合理的饮食。此外。还要讲求复习的方法,要把系统复习、重点复习和综合复习很好地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复习,既要融会贯通,又要突出重点,以求取得最佳复习结果。

其次,要克服焦虑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们知道,复习好才能考得好。如果复习期间心神不定、焦虑不安,或者满不在乎,存有侥幸心理,就无法做到认真复习。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加以调节,比如在复习的中间松弛一下,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也可找自己信得过的同学和教师谈心,排解不良的心态。同时还要注意劳逸结合和饮食卫生,预防疾病,防止安全事故。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7/124375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