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基层反映高考落榜学生心理问题亟待引起关注[5篇范例]

基层反映高考落榜学生心理问题亟待引起关注[5篇范例]



第一篇:基层反映高考落榜学生心理问题亟待引起关注

高考落榜生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问题正日益升温,主要的心理表现特点有:焦虑、自卑、内疚、孤独、迷茫等,更有甚者,出现轻生现象,高考落榜学生心理问题亟待引起关注。

一、基本情况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_—202_年高考学生平均录取率为79.39%,且呈上升趋势。

二、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

(一)自我否认,人生无望。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使他们形成一种观念,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成功者,反之就是失败者、被淘汰者,是没有希望和未来的人。每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十几年如一日,早起晚睡,争分夺秒,勤学苦练,希望迈进理想的大学。当高考落榜后,认为自己就是个失败者,什么都做不好,情绪跌至低谷,一蹶不振,感觉人生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产生了自我放弃的念头。如:202_年6月,就读于xx中学的高考学生黄xx表示,平时在模拟考试时,成绩优异,按照正常水平,估计能考上一本院校,但是在查询成绩后,只能报读二本院校,与期望相差甚远,心理落差太大,认为自己太失败了,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了,曾一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与亲人朋友交流,用了近1个月时间,才从低落情绪中走出来。

(二)父母否认,愧疚自卑。在面对孩子高考这件事上,父母付出的精力并不比孩子少,特别是在农村,孩子考上理想大学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希望,当孩子高考落榜,个别家长似乎比孩子更无法接受现实,甚至还责骂孩子,说孩子是朽木、笨、没用,细数自己为孩子的付出,总是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与自己孩子进行比较,这无疑是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孩子不仅没有得到认可和安慰,面对家长的不理解、指责、攀比,使孩子愧疚难当的同时,深深的自卑感也围绕在心头。

(三)社会否认,悲观抑郁。当前社会在教育问题上绝大多数人持重视态度,也就普遍地认为,高考是人生的第一道大考,决定着以后的人生走向,信奉“高考决定命运”。当高考落榜时,社会上大多数人会对考生报以偏见和不理解,熟人见面就问成绩,当得知落榜时,会不经意地流露出“你玩完了”的神态,甚至拿成绩较好的亲戚朋友的孩子炫耀,进一步刺激落榜考生脆弱的神经,使落榜考生产生悲观抑郁心理,拒绝与外人接触,更有甚者会得抑郁症。如:xx高级中学教务处工作人员表示,基本只统计本科上线学生,过专科线及以下人员基本不去关注,个别会出现在班级群祝贺成绩好的学生,对落榜学生基本不会去鼓励安慰,使原本受伤的考生雪上加霜。

(四)目标变动,彷徨迷茫。在高考之前,心仪的大学一直是考生的目标和动力,考生认为这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当高考落榜后,大学与考生失之交臂,目标没有实现,考生会产生一种“路在何方”的迷茫感,不懂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人生已经没有价值了,认为自己十年的辛苦付之东流,在也看不到前途的路,只好以死来逃避今后的现实。《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全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6-32.0%,高校约有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中国儿童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另外一项调查发现将近1/3的在校大学生曾有过自杀念头。北京大学生自杀率在9-24/10万之间,即自杀死亡已占至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61.38%。

三、对策建议

(一)建议国家加强正向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议国家加大对落榜学生的心理研究,并对具体可行的应对措施形成简单明了的宣传资料,利用各种宣传媒介积极宣传,引导考生、家长及社会正确看待高考失利,营造出“条条道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氛围。

(二)建议国家完善心理教师和治疗师队伍。心理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加大高校心理教育学位数量,从政策上支持社会心理辅导机构成立,培养更多的心理教师和心理治疗师。

(三)建议国家完善教育体系。建议国家加大力度支持职业学校的建设,确保本科以下想读书的有书读,并积极引导高考学生和家长看到职业学校的优势,改变对高考根深蒂固看法。

第二篇:基层反映:网络购物腐败现象亟待关注

基层反映:网络送礼新兴腐败现象亟待治理

网络购物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以网络送礼为代表的新兴腐败现象也在互联网蔓延,亟待引起有关部门治理。

一、主要表现形式

“网购+快递”。与以往送礼者亲自上门送礼不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快递”的形式,让送礼变得更加隐蔽和方便。网店不仅可以把礼品和发票寄到不同的地址,还可以将发票内容开成“办公用品”、“会议费”等,为公款送礼提供便利。如某电商商城,只要买家自付运费,珠宝店铺售卖的价值不菲的金银制品等寄到指定的地址,并附上内容为“办公用品”的发票。

“短信+礼券”。与网购实物礼品并通过快递寄送相比,电子礼品卡和礼品券的出现,让送礼方式更加隐蔽。不少电商都推出了电子礼品卡或礼品券,只要输入卡号、密码,就可以完成支付。送礼者通过短信把卡号和密码发给收礼人,即完成了送礼过程。如一家自称“中国首家电子礼券综合平台”网站,支持销售的电子礼券支持提货、转赠、兑换等。礼券对应的商品既有普通的食品饮料,也有日用品等,还有高档箱包、手表等奢侈品,客服表示,在该网站购买礼品,发票内容既可以开“礼品”,也可以开成“服务费”或是“咨询费”等。

二、对策建议

“网购送礼”具有隐蔽性,要治理这一新兴网络腐败现象,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对发票管理力度。完善发票审查机制,对票据上所开的“办公用品”“会议费、资料费”等含糊其词的费用及时审查把关;大力推广电子发票,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每个交易过程中的商品名称、数量、单价等内容详细记录在信息系统和发票票面上,能够方便税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交叉比对,有效杜绝虚假发票蒙混过关的可能性。

二是加大对“小金库”治理力度。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小金库的监督检查的力度,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提高财务支出的透明度,彻底清理一些单位的“小金库”、“账外账”。

三是加大监督查处力度。“网购送礼”实是“四风”之害,这种隐蔽的送礼方式是网络时代的变形产物,纠正网络送礼腐败现象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有关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对“网购送礼”这种变相行贿手段坚决查处并给予曝光,重拳打击网络送礼违纪违法行为,让这一腐败现象无处藏身。

第三篇:【基层反映】普法宣传“流于形式”亟待引起重视

【基层反映】普法宣传“流于形式”亟待引起重视近年来,党中央全面升级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各地农村纷纷举办普法宣传活动,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律理念,让农民熟悉法律,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但这些普法宣传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摆上几张桌子,放放广播,发发传单,时间还非常短。农民真正需要的法律知识没能走进农村,许多农民群众希望普法宣传要接地气,事先调查农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让农民真正需要的法律知识下乡进村来。

对此,基层建议:

一是普法宣传要常态化,各地相关部门除了每年“12〃4”法制宣传日例行宣传以外,还应当多利用节假日和农闲时节将普法宣传送到农村,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对镇、村法治文化广场、宣传长廊等阵地进行完善、升级,及时更新宣传内容,定期播放法治节目,发放法制宣传资料、书籍,使群众能经常获取法律知识,接受法治教育。

二是普法宣传方式要多样化,不少农民反映,一些普法宣传方式很枯燥,亟须改善。由于目前农村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有限,工作人员发放的传单他们看不懂,而且纯粹的法律宣传也十分枯燥,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

农民朋友喜欢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婆媳纠纷、赡养纠纷、土地纠纷等典型案件,到农村现场办案,并邀请群众参与。这样,既有利于案件的处结,又普及了法律知识,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是普法宣传要选准内容,针对不同的群体需求制定相应的普法宣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让农民朋友真正获得切身利益所需的法律知识。比如农民工参与的社会活动更多,合法权益更易受到侵犯,因此,普法宣传关注的重点要围绕工资拖欠、劳动时长、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帮助农民工增强依法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是可以充分发挥各类文艺团体的优势,依托民间文艺团体开展法治文艺宣传,保证演出团体的每次演出都有一定数量的法治节目,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精彩节目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形成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农民群众希望相关部门多到农村走走,多听听他们的想法,给他们讲讲运用法律成功维权的真实案例,使更多的农民相信法律,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四篇:基层反映:基层单位“笔杆子”出现断层亟待关注

基层反映:基层单位“笔杆子”出现断层须警

当前,各级机关单位还是乡镇、街道,文字是指导部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请示汇报工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信息交流、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文字水平高低反映工作水平高低,文字工作质量影响各项工作质量,文字工作效率关系各项工作效率,文风体现工作作风,文字工作的重要性非同一般。然而基层发现,县、市级以上的机关单位,往往比较重视文字工作,乡镇、街道等基层单位的“笔杆子”则“青黄不接”出现了“断层”现象。大的文件方案找不到人写,基层的党建创新的做法总结不出来,宣传工作跟不上党委政府工作中心。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主要工作的推进和各项工作的效率,造成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一、“笔杆子”何以难求

(一)工作磨人不好做。一是工作任务重。以党政机关办公室为例,年初工作计划、年终工作总结、命题调研、领导讲话、汇报材料、各类文件等文稿一个接一个,文字工作人员疲于应付,经常是熬更守夜,搜肠刮肚,工作累人;每天要上报信息,及时总结县域工作亮点,回应国内重大事项,及时搜集基层对国家政策反映,为省市信息得分排名呕心沥血,真可谓“为伊消得人憔悴”。二是领导要求高。当前,现在的领导大都学历高,且经常学习、开会、参观调研,见多识广,有自己独特的成熟的见解和思路。因而,领导对文字写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三是心理压力大。有人总结说,“笔杆子”不挨批评就算表扬了。工作任务重,领导要求又高,文字工作人员的精神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中,心理压力很大。既担心任务不能及时完成,又担心好不容易完成了任务却不合领导口味,不但要返工还要挨批评,典型的吃亏不讨好。有一位从事多年文秘工作的同志形象地说:在机关单位的文秘工作人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头发都少,熬夜加心理压力大,头发大把大把的掉啊!正因为文字工作不好做,所以一般人都畏而避之,能躲则躲。

(二)待遇偏低不愿做。在机关,文字工作人员与事务工作人员执行的是统一工资标准,福利待遇一样。社会舆论与评价虽对文秘工作人员多有恭维之辞,但文秘工作人员实际只赢得“口惠而实不至”。同时,文字工作人员基本上没有外人所说的“灰色收入”,只有一点微薄的工资,生活状态用俗话说只能叫“饿不死人”,基本上是“月光一族”,因而被社会称作“磨脑水(髓)”、“喝墨水”、“流汗水”、“没油水”的“四水”干部。在政治待遇方面,除少数几个材料写得特别出色的被领导提拔委以重任外,绝大多数文字工作人员干到退休,也只能熬顶副科级官帽。很多文字工作人员全力以赴从事文字服务工作,很少有时间进行各种应酬,这样就可能会被某些领导认为“不会来事”,不善于交际,缺乏活动能力,不具备担任领导干部的全面才能,很容易被冷落。写作是一项脑力劳动强度特别大的工作,用呕心沥血来形容毫不为过,加班加点也是常事,但既没加班工资,也没特殊津贴,经济待遇上不去,政治待遇也有限,能熬一个正科级就不错了。所以,大部分文秘工作人员认为写公文没有出息,没有奔头,甚至被人小瞧,因而不愿长期在办公室“爬格子”。

(三)渠道不畅不肯做。近几年县市党政机关推进机构改革、实施公务员法,机关人员定编定岗后,机关行政编制、身份、岗位管理更趋规范严格。一方面,机关中“老人”或恋岗或因没有好岗位不愿出机关,难以空出编制,导致“新人”难进来;另一方面,县(市、区)无人员招考权,无法选择文字工作者直接进机关,致使机关人员进出口渠道较之过去更严更窄。进机关难,出机关也难,这一客观现实导致一些好不容易被物色到的“笔杆子”不肯到机关工作。还有的“笔杆子”从下级单位借调到上级领导机关,或从事业单位借调到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后却因身份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最后还是只有回到原单位。殷鉴在前,机关外的“笔杆子”对进机关顾虑重重,因担心自己重蹈别人覆辙而不敢放心冲进“围城”。而机关中硕果仅存的几支“笔杆子”,因为坚守者越来越少,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能干会写的也想方设法撂笔不肯干不肯写了。

(四)功夫欠缺不会做。文秘工作人员的笔下功夫,既有先天赋予的,也有后天磨炼的,以后天磨炼的居多。近几年通过上级组织部门委派选调生和公开招考,机关补充了一些新鲜血液。但这些“新人”做公文的功夫还不够,基本上没有能直接“提锅上灶”的,还需一个锻炼的过程。“新人”中有的不想往文秘方向发展也就不作这方面的努力;有的有一些关系和背景,根本就不安排在文秘岗位;有的经过一两年锻炼,刚可以放手使用了,却又被有关部门安排到新的岗位,或再参加高层次公务员考试“高飞”了。没有“高飞”的基本上是能力水平相对弱一些的,甚至还有少数选调生或招考生,因为专业不对口,知识结构单一,根本锻炼不出来,不适合做文秘工作。

二、“笔杆子”难求非难解。

一是拓宽选用人渠道,充实源头活水。“人”的工作宜疏不宜堵,有关部门应积极适应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的形势,优化环境,主动拓宽基层文字工作者的准入渠道。针对人才缺乏问题,空出的公务员编制应优先用于考录选拔与新闻、文学等相关的专业人才,积极从各领域招考文秘人才。同时,通过上挂锻炼方式,定期选调基层单位文秘人员到上级“四大办”、组织部等机关跟班学习锻炼,在跟班学习中发现优秀文秘人才,适当选拔任用。二是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高业务水平。把培训作为文秘人才培养和后备干部储备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着眼新常态下基层党政机关办公室工作对人才和干部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活动。不但要学习文秘工作专业知识,还要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综合协调、管理、现代化办公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切实使文字工作人才成为“多面手”和“万金油”,做到张口能讲、提笔能写、动手能干。三是注重组织关怀,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有意识地对一些有培养价值、有发展前途的文字工作者交任务、压担子,多为他们提供一些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机会,让他们满怀信心地工作,保证文秘人员在其位、履其职、尽其责。同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使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基层文字工作者从“幕后”走向“台前”,走上领导岗位。也可以设立非领导职务,让成绩出色、能力出众、素质过硬的文字工作者,得到相应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五篇:基层反映: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现象亟待关注

基层反映: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现象亟待关注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最大的农药使用国,一直采用以化肥、农药的高投入的方式来实现农产品的高产出。为此,政府出台了很多激励农民使用农药化肥的措施,例如化肥农药进口基本上免除关税,对支农企业实行政策优惠,对化肥农药的销售实行价格补贴与价格控制以保证农民买得起,对农民种粮实行化肥奖励等。但这些措施的使用都不可避免地带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且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品质。我国化肥使用量达4124万吨,平均施用量高达400公斤/公顷以上,远远超出发达国家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每年农药使用量达120万吨以上,有1.36亿亩农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农药污染。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一、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由于农田过量施用的化肥不能被作物有效吸收利用会导致土壤板结,作物体内部分物质转化合成受阻,使农产品品质降低。超量使用化肥使果蔬生长性状低劣,并且容易腐烂,不宜存放。

二、导致粮食和农产品安全受到威胁。过量使用化肥极易使庄稼倒伏,导致粮食减产;过量使用化肥还容易发生病虫害。使用过量的氮肥,会使庄稼抗病虫害能力减弱,从而增加防虫害的农药用量。

三、对水源、环境的危害。过度施肥、滥用农药会导致水污染。内地部分地区水源污染已致使牛羊牲口绝育,癌症发病率猛增。同时,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特别是除草剂,经常引起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四、浪费大量紧缺资源。而且每年化肥生产消耗大量的

石油和高品质磷矿石。我国每年生产和消费的化肥量超过4 500万吨,而全国氮肥利用率仅有30%左右。如果合理使用化肥,就可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的状况。

为此,基层建议:

一、提高对合理施用化肥的认识。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和其他媒介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合理施用化肥的重要性。并从法律层面规范化肥、农药的施用,酝酿出台关于土壤防止的相关法律规定。

二、减少对氮肥行业的补贴。可在维持现有粮食产量水平的前提下,在合理施用化肥的基础上,设定减少氮肥施用量的总目标,逐步增加减少的数量。同时,可改变补贴方式的单一模式,将更多补贴投入培训等其他工作。

三、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向广大农民普及科学施肥的理念和技术。加强和完善配方施肥中的各项技术措施,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同时,要增加有机肥在配方施肥中的比重。

四、加强对农村科技人才的培训。撤消农技推广人员兼负的农资任务,而让其集中精力搞好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加大对他们的技术培训力度和科技投入,为农业科技推广拔尖人才提供必要的农业实用技术和推广基地、实验基地。

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沼气生产中的沼渣和沼液这些有机肥。同时,国家要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以鼓励农民的生态农业实践,使生态农业得以广泛地发展,让广大农民从中得到实惠。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fanwen/9/258250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